近日,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機械化智能化裝備開發合作項目簽字儀式在四川農大成都校區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榮廷昭,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學教授陳學庚,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成員趙敏及有關領導等出席簽字儀式。
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機械化智能化裝備開發合作項目由陳學庚領銜,四川農大聯合江蘇大學、石河子大學將開展聯合科技攻關,以滿足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要求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農機裝備開發為目標,完成適用于玉米大豆帶狀間作大規模種植的播種機械、植保機械和收獲機械開發,并進行示范和推廣應用。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在農藝技術、農機裝備、人員和成果方面展開合作,其中江蘇大學主要負責植保施藥機械的開發,石河子大學主要負責收獲機械的開發,四川農大主要負責農藝方面的指導、試驗基地安排和播種施肥機械的開發。
四川農大原副校長楊文鈺介紹,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被寫入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大推廣力度。這項技術是他們團隊近20年的科研成果結晶,集種養結合、間套輪作和綠色增效于一體,連續12年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2019年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對振興大豆產業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目前該技術在我國規模化糧食主產區推廣上還存在明顯短板,就是現有機具作業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低。此次聯合攻關,就是著眼解決這個關鍵難點,如果合作研發成功,在保證玉米產能前提下,多產大豆的潛力巨大。他算了筆賬,在東北、黃淮海等規模化糧食主產區,如果有20%的種植面積推廣該技術,玉米產量不變,可增加大豆產量1386萬噸,如果有80%的種植面積推廣該技術,可增加大豆產量5544萬噸,可有效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提升大豆自給率。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僅有1800萬噸,進口依存度較高。
陳學庚表示,我國靠增加耕地來增加大豆產量難度很大,只有依靠不增加耕地的科技突破來實現,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開啟了不增加耕地而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潛在空間,開發出配套適用于此項技術大規模種植的農機,對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推進我國大豆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趙敏在講話中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務實行動,是對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的具體貫徹落實。合作三方高校既有東部的,又有西部的,還有西南的,充分體現了合作開放理念,與國家實施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高度契合,她希望在推進項目合作中,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科技合作模式探索,把此次合作打造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各省市合作、中西部科技合作、長江經濟帶合作、成渝雙城經濟圈合作、長三角經濟圈合作與科技對口援助的典范,通過科技攻關,爭取將機械化智能化農機裝備早日運用到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規模化生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