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名叫‘開直播機的老頭兒’,水稻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是我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是農業機械化工程研究領域的泰斗。近日,羅院士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一線地頭,參加水稻“藏糧于技”暨水稻輕簡高效種植技術現場觀摩會,幽默風趣的講話,為現場增添了不少活躍氣氛。
據悉,這場會議由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和余杭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既然是現場觀摩會,自然得接地氣,全程放在了當地仁和街道的益民農業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在羅錫文看來,所謂“藏糧于技”,簡單說就是向科技要糧食,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當前難題。
“那么當前,水稻生產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種植效益差了,農民不愿種了。怎么來解決?推廣機械化輕簡高效種植技術!”羅錫文言簡意賅地說道。當天,現場主要展示了水稻機械直播和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的創新,獲得了羅老等一眾專家的集體點贊。
筆者了解到,無人機直播則顯得“高大上”與精細化許多。據介紹,這一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四川農科院聯合研發的水稻無人機智能化精量條直播技術,最顯著的優勢在于,播種速度快,一畝地只需兩三分鐘,且不受地形限制,同時運輸方便,更便于開展社會化服務。在位于仁和街道漁公橋村的基地里,當天還現場展示了水稻機械精量穴直播同步深施肥技術、機直播同步除草技術、水稻機械精良旱直播技術、水稻機插技術,以及水稻直播同步噴施除草劑技術等。內行看門道,每一個點位上,專家們都展開了熱烈討論。
最有意思的是,水稻機械精量旱直播技術,其在旱田狀態下整地與播種,而后再灌淺水促種子成苗。該技術以拖拉機為牽引動力,田間翻耕和播種環節均由拖拉機完成,不需要另添動力裝備,具有機械效率高的特點,播種速率每天可達100~150畝,且不存在機器陷在濕泥中的風險。去年才開始搞試驗,今年,應用面積就擴展到了1000畝以上。(朱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