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實體店一直買不到那款常喝的哥倫比亞進口咖啡。若上網購買,一些國家已將海外物流通道暫時關閉。”近日,一位國內朋友和筆者聊起進口食品話題時,語氣中透出一絲遺憾。
“近年來,韓國進口中國蔬菜已成趨勢,既能彌補韓國部分農產品生產不足,還能平抑市場價格,受到民眾歡迎。”在微信中和筆者溝通的一位韓國朋友,尤其對中國的大白菜情有獨鐘,“我家冰箱里腌制的泡菜還是去年冬天從中國山東進口的白菜。希望疫情對兩國農產品貿易不會造成影響,期待今年冬天還能吃到來自中國的白菜。”
或遺憾或希望,兩位來自中韓的普通消費者,因為“吃”而產生了某種共鳴。他們的消費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下中國乃至世界農產品食品貿易的發展現狀,也折射出疫情對全球經貿活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因時因勢多措并舉,促生產、保供應、穩價格,有效保障了國內米面油、肉蛋奶等農產品供應,市場運行穩定。然而受世界疫情影響,中國農產品外貿正持續遭受壓力。盡管各地拿出多項穩外貿扶持政策,短期內也收到一定效果,但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未來又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貿易格局中,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在這場影響深遠的世界戰“疫”中,中國農產品外貿正面臨大考。
國際需求不斷萎縮。由于各國餐飲業、工廠、學校等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急劇下降,給中國農產品出口“穩外貿、增訂單、擴份額”目標帶來巨大挑戰,自3月以來,中國不少出口農企遭遇退單潮;商貿往來持續受阻。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球主要農產品、水產品等展會幾乎全部取消或推遲,近180個國家對人員出入境實施最嚴格限制,中國農企將難以通過展會、現場考察等傳統渠道獲得訂單;國際生產供應存在不確定性。當前,全球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總體是寬裕的,但封國封城的隔離措施,加之一些國家限制出口,都無形中放大了國際市場波動隱患,衍生恐慌情緒,增加國際農產品供應風險。因此,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農產品外貿形勢不容樂觀,進出口可能進一步分化,出口受影響會更大。
“進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出口降幅多年少見。”中國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用一句話對中國一季度農產品外貿表現作出如是評價。中國進口增加的主要是大豆和肉類,因大豆對外依存度最高;出口下滑最明顯的是水產品,蔬菜、茶葉等中國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也有所下降。在一進一出間,中國農產品外貿逆差逾200億美元。
可以說,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會持續發酵,恢復全球經貿正常秩序不會一蹴而就,中國農產品外貿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也不會一帆風順。
面對這場世界級大考,中國農產品外貿如何應對?轉危為機、危中尋機。中國在疫情發生期間,相關部門和企業界共克時艱,促使農產品外貿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鑒于全球疫情的持續擴散,對處于“后疫情”下的中國,農產品外貿訂單減少、國際活動取消、企業經營困難、勞動就業承壓等問題還有可能以各種形式顯現……破解這些問題,我們絕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更不能臨時抱佛腳,必須早做準備、往遠處謀。
因此,無論是相關部門還是外貿農企,我們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到未雨綢繆、不拖不等。作為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相關部門要認識到疫情對農業外貿的持續影響,實現“穩外貿、強企業、促就業”目標要一以貫之,把對沖疫情影響、恢復外貿增長作為長期要務來抓。對于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市場主體——企業而言,要摒棄一味“等靠要”的思想,打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企業文化,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特別是面對困難局面時,要有打贏“持久戰”“國際戰”的決心。
其次,我們要在行動上做到未雨綢繆、真抓實干。相關部門要落實好已有的穩外貿政策和措施,創新貿易促進方式,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及時關注全球農產品供求和市場形勢,及時調整策略,對未來風險和變數做足政策儲備。尤其要深入一線調研,聽取企業訴求,把握市場動態,據此制定更科學、更對路、更靈活的經濟刺激政策。企業則要主動迎難而上,密切觀測國際市場風云變化,適時調整生產計劃,著力運用“線下+線上”手段做好云商務、云營銷,牢牢抓住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正所謂與其江心補漏,不如未雨綢繆。面對大風大浪,只要我們勠力同心、馳而不息,只要我們處變不驚、見招拆招,抱定久久為功之信念,中國農產品外貿就一定會迎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為助力國內農業產業升級、加速農民增收和活躍全球農產品貿易釋放不竭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