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開的菜花綿延在王屋山區的淺山丘陵間。 資料圖
暮春時節,盛開的菜花綿延在王屋山區的淺山丘陵間,把這里的溝溝嶺嶺裝扮成了金燦燦的花海,與那綠意盎然的山林把這里染成了一幅天然油畫。
“這菜花就是俺全家人的希望。”望著眼前這片花海,河南省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王屋鎮柏木凹村蔬菜制種戶翟國祥難掩內心的喜悅。
正是這片花海,孕育出了王屋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種子”。記者從濟源了解到,這些菜花包括白菜、蘿卜、甘藍、洋蔥、大蔥等蔬菜種類,可生產各類蔬菜種子120余萬公斤,產值超過3億元。
濟源地處太行山南麓,山區丘陵面積占80%以上。專家介紹,這里緯度適宜,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長達281天,日照超過1800小時,降雨567.9毫米,滿足了蔬菜制種的氣候條件。同時,重重疊疊的大山形成了天然的隔離屏障,也為蔬菜制種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一方面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持續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數十年來,濟源蔬菜制種規模越來越大,品質越來越高。目前,濟源已是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全國唯一的洋蔥雜交種子基地,每年向全球10余個國家發送蔬菜種子30多類400多個品種。
“蔬菜制種是訂單農業,老百姓完全不用考慮銷售問題,收入有保障。可以說,只要人勤快,不光能脫貧,還能奔小康。”王屋鎮湯洼村村委會主任李保才介紹,這些年不少村民通過蔬菜制種嘗到了“甜頭”,種植規模也逐年擴大。今年,借助春季調茬,該村新增白菜制種46畝、甘藍制種12畝。
在脫貧攻堅中,濟源還把蔬菜制種作為產業脫貧的重點來抓,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小種子、大產業”的發展格局。王屋山區90%的貧困戶靠蔬菜制種摘掉了貧困帽。
如今,濟源蔬菜制種面積3.2萬畝,分布在205個行政村,涉及1.1萬戶農戶。種子生產也從單一的白菜種子,發展到甘藍、蘿卜、洋蔥等30余類400多個品種,所產種子遠銷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瑞士、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
為建立風險保障機制,濟源還創新推出蔬菜制種保險,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給予300元至1000元每畝的補償。一旦有大災大難,相關部門與保險公司對接,及時賠付農戶損失,助力農戶快速恢復生產。
蔬菜制種業蓬勃發展帶貧致富,是近年來特色產業在濟源全域范圍內穩步發展的縮影。通過龍頭帶動、技術支撐、政策支持、保險護航等模式大力推動,濟源因地制宜規劃了蔬菜制種、高山蔬菜、特色林果、畜禽養殖等主導帶貧致富產業。2019年,濟源共打造農業產業扶貧基地28個,輻射帶動農戶3萬余戶,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