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情·抓農情”,河南農村廣播邀請到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成員、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專家組副組長劉天學博士,分析《河南玉米產業發展需求》,并針對聽眾關心的玉米種植管理技術問題做詳細解答。
劉天學,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成員,教育部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專家組副組長。主持承擔國家“十二五、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5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2項,參與完成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著作4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制定河南省玉米生產技術標準6項。長期從事玉米栽培理論與技術的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在玉米高產穩產栽培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過去人民生活水平低,玉米作為口糧食用,隨著社會發展,現如今人們吃的玉米比較少了,為什么玉米還要納入糧食的重中之重?
現在人們不僅吃上“白面饃”,還吃上了“肉夾饃、饃夾肉”。包括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來,一些專家也提倡大眾多吃肉蛋奶,增強免疫力。“肉蛋奶”從哪里來呢?可以說是用玉米“換”來的。
玉米如今成為我們國家第一大作物,用途非常廣,其中60%-70%是作為家禽家畜的飼料來生產肉蛋奶供人們食用。現在人均玉米消費的多少也作為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評價指標。一個國家人均玉米消費量越大,說明生產的肉蛋奶越多,消費越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高。
01
穩定面積 保證產能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我國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
我省是全國玉米優勢產區,通過近年來的面積調減和糧改飼結構調整,我省玉米種植面積已從2016年歷史最高值6315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5702萬畝,年均減少204萬畝以上,玉米面積調減和去庫存目標已經完成。
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醫用酒精剛性需要的拉動,我國以玉米為原料生產酒精產能大幅增長,國家庫存玉米已消耗殆盡,玉米價格大幅上漲,這有利于帶動今年玉米主產區面積的增長。
另外,隨著我國生豬生產恢復性增長,對玉米飼料需求會進一步加大。
因此,確保我省玉米種植面積穩定、產能充足是實現我省玉米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02
優化布局 調整結構
根據我省氣候生態及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優化品種結構,以籽粒玉米生產為主,積極發展籽粒與青貯兼用(糧飼兼用型),適度發展鮮食玉米。
地處南陽盆地的南陽市、亞熱帶向北溫帶過渡區的駐馬店市、易受東南沿海登陸臺風影響的商丘、周口等典型的多災多難區,管理水平低,平均單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該區域光熱資源豐富,產量潛力大,是今后河南玉米產量新的增長點,可積極發展糧飼兼用型玉米為主(青貯),適度發展鮮食玉米,也可以適度發展玉米與大豆/花生等作物間套作。
豫北是我省玉米高產區,該區域自然災害少,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管理水平高,應以發展籽粒玉米生產為主。
03
依靠科技 增量提質
單產低而不穩是我省玉米生產的特征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省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但單產增長乏力,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臨近的山東省平均每畝低40公斤左右。
過去10年我省玉米高產攻關不斷創造15畝連片畝產超1000公斤、萬畝連片畝產超850公斤的高產紀錄,可見我省玉米單產提高潛力巨大。
今后應大力推進節水節肥簡化綠色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大力推廣精播保苗、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適期晚收、籽粒機收等節本增效技術。加強草地貪夜蛾、穗粒腐、籽粒霉變等主要病蟲害的統防統治,不斷提升我省玉米產量和品質。
04
培育龍頭企業 提升產業價值鏈
培育玉米購銷加工企業,形成以企業為龍頭、以農戶為基礎、以利益為紐帶的玉米產業化經營模式。
通過良種良法結合和規模化經營,打造優質玉米供應鏈;通過龍頭企業牽引帶動,延長玉米產業鏈;通過優化平衡產業鏈條各節點的利益分配,提升玉米產業價值鏈。
(來源:河南農村廣播,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