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研究員 王毓洪
在全球種業競爭日益激烈、技術壁壘加速構筑背景下,種子安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寧波高度重視種業強市建設,不僅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種子”,更構建起一套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科企融合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寧波特色的種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寧波種業的成功,首先在于體制機制創新。種業是典型的“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產業,單靠企業或科研機構難以持續突破。寧波通過長期探索,推動市種子公司與市農科院深度協同,實現科研力量與市場機制的有效對接。特別是通過股份化改造,形成研究院、科研團隊與企業“三位一體”的利益共同體,從根本上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這種“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科研賦能”的模式,為全國種業體制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寧波經驗”。
寧波種業的崛起,其次得益于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定力。面對全球種業“贏者通吃”的競爭格局,寧波沒有盲目擴張,而是聚焦秈粳雜交水稻、蔬菜與水產良種等優勢領域,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從“甬優6號”破解秈粳亞種間雜交難題,到蔬菜領域實現瓜類砧木、雜交青菜種子進口替代,再到“東方1號”青蟹實現全人工育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彰顯了寧波種業的科技硬實力。
寧波種業的發展,還得益于全要素保障與協同支撐。尤其注重政策的系統發力,比如育種科研專項的持續支持以及“1+10”種業政策工具箱,在種質資源保護、品種研發、人才引育等關鍵環節,形成“小投入、大杠桿”的良性循環。在人才方面,實施“甬江人才工程”,推行“一人一策”精準引才,對育種人才給予特殊支持,有效匯聚了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種業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尤為可貴的是,寧波始終堅持“種業為民”的價值導向。無論是“甬甜5號”成為甬庫民族“團結瓜”“共富瓜”,還是雜交水稻制種帶動農戶畝均增收超千元,都體現了種業創新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寧波通過“專家+企業+基地”模式,讓良種真正轉化為農民手中的“金種子”,實現產業強與百姓富的雙贏局面。
寧波種業的發展,不僅是一座城市農業現代化的縮影,更是中國種業振興的生動實踐。展望未來,寧波應進一步強化種質資源保護與精準鑒定,加快種業數字化轉型,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同時,建議示范推廣“寧波模式”,進一步促進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