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掌握小麥病蟲害當前發生情況,分析預測明年發生流行趨勢,在各地植保部門調查的基礎上,2020年1月13日-17日,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和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組織專家對四川、湖北、河南部分地區開展了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等發生基數調查。綜合考察組和四川省農業廳植物保護站、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河南省植保植檢站、陜西省植物保護工作總站調查數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 發生情況
專家組調查了四川綿陽市、湖北省襄陽市、河南南陽市小麥生產田塊26塊472.3畝。小麥條銹病在四川、湖北、河南呈重發態勢。蚜蟲總體呈輕發生;部分地塊紅蜘蛛發生較重。
四川省截至1月15日,已有14個市(州)、47個縣(市、區)發病,比去年同期多7個市(州)、34個縣(市、區),各地條銹病始見期普遍提前3-54天,川北、川中、川東、川西等常發區均已發生條銹病;當前四川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8.7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636%,是2013年以來同期發生面積最大的一年。發生面積比12月31日增加6.1萬畝,增比234%;比1月7日增加4.1萬畝,增比90%,擴展速度快。四川全省平均病葉率7%,比去年同期高2個百分點。三臺縣部分田塊已全田發病,梓潼縣平均病田率10.3%,發病面積比5.2%,畝平均中心病團1個,部分重發田塊已出現多個發病中心。綿麥1618等抗病品種已在梓潼發病;川農30在游仙發病,病田已出現多個中心病團;劍閣縣監測圃1月8日調查,25天內發病品種由1個增加到8個,占參試品種50%。小麥蚜蟲在綿陽市各縣市區零星發生。
湖北省小麥條銹病于12月3日在樊城首次發現,后在十堰、襄陽、荊門、宜昌等地縣區陸續發病,截止2020年1月15日,湖北省已有襄陽市樊城、襄州、襄城、棗陽、宜城、老河口、谷城、南漳8縣區,荊門市東寶區、掇刀區、鐘祥市、沙洋縣4縣區,十堰市鄖西縣、鄖陽區2區縣,宜昌市當陽市、枝江市2縣市,荊州市荊州區、江陵縣、公安縣、松滋市4縣市,共計5地市20縣區約3.5萬畝小麥見病。
淅川縣于2019年11月15日始見小麥條銹病,冬前發病是河南省歷年最早的一年,比大發生的2017年早31天,比輕發生的2019年和2018年分別早131天、66天,田間多為單片病葉,嚴重度一般在 5%-10%;西峽縣2019年11月21日查見3株7片病葉,嚴重度為 5%-20%。
據陜西省植保植檢站調查,截止2019年12月26日,小麥條銹病在寶雞、咸陽、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漢中等7市29個縣區(隴縣、陳倉、鳳翔、千陽、岐山、眉縣、渭濱、扶風、麟游、長武、興平、三原、涇陽、彬州、秦都、乾縣、禮泉、永壽、武功、周至、鄠邑、藍田、臨潼、臨渭、山陽、旬陽、寧強、略陽、勉縣)發生,發生面積56.63萬畝,較去年同期增加56.13萬畝,是2010年以來冬前發生縣區數最多、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年份。冬繁區陜南有5縣區(寧強、略陽、勉縣、旬陽、山陽)發生,去年同期陜南未見病,與大發生的2017年菌源基數比較,2016年秋冬季共16個縣區發生,發生面積16.33萬畝,冬繁區略陽2016年12月7日見病,寧強、山陽、商南12月下旬見病,勉縣、南鄭2017年1月上旬見病。
二、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
當前四川、湖北、河南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一是發病時間早。小麥條銹病在四川省較常年偏早3天-54天;湖北襄城12月3日,首次發現小麥條銹病時已形成發病中心,12月5-6日鄖西、棗陽、枝江、鐘祥等地相繼發病。從2010年至今10年秋苗發生時間來看,屬于第三發生早的年份,(2011年、2012年秋苗分別是11月26、11月28日發現病葉);遠早于條銹病大流行的2017年秋苗首發時間(2016年12月22日),提前約20天;河南省淅川縣于2019年11月15日發現小麥條銹病病葉,是歷年來冬前發生最早的一年。二是發病區域大。四川已有14個市(州)、47個縣(市、區)發病,比去年同期多7個市(州)、34個縣(市、區);歷年湖北省冬前秋苗發病一般為2-3個縣區見病,且多為零星病葉,較少有發病中心出現,而今年條銹病在湖北多地見病、發生范圍跳出鄂西北常發區,宜昌、荊州等江漢平原偶發區縣比常年早約1個月見病,1月江漢平原南部2市6縣區見病,目前已有20縣區見病,是歷年同期見病區域最大,涉及縣區最多的一年;河南省淅川、西峽等地也已發現小麥條銹病;三是發生程度嚴重。四川省平均病葉率7%,比去年同期高2個百分點。三臺縣部分田塊已全田發病,梓潼縣平均病田率10.3%,發病面積比5.2%,畝平均中心病團1個,部分重發田塊已出現多個發病中心。綿麥1618等抗病品種已在梓潼發病;川農30在游仙發病,病田已出現多個中心病團;劍閣縣監測圃1月8日調查,25天內發病品種由1個增加到8個,占參試品種50%;湖北省12月中旬15個縣區查見48處病點,12個縣區查見發病中心,發病中心多達28個,其中最大的發病中心面積超2㎡,病葉200多片,嚴重度10-60%,另有5個面積超過1㎡的發病中心(鐘祥、宜城、鄖西、枝江、東寶);發病中心為歷年同期最多、發生最重的一年,病情相當于歷年2月上中旬的水平。
原因分析:
1. 條銹菌菌量遠高于上年:從全國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來看,甘肅和四川冬小麥秋苗發病嚴重;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專家組在禮縣、西和縣、秦州區、甘谷縣、麥積區等5縣(區)8個鄉鎮12個村42塊麥田調查,調查面積66.9畝,平均病田率76.19%,發病田平均病點率54.31%,平均普遍率0.931%。從調查結果看,今年秋苗期小麥條銹病發生程度為多年來較重年份,病田率、病點率和普遍率均明顯高于近年同期,發病程度較重。
2. 秋播普遍偏早,基本苗長勢旺盛。條銹病核心越夏區域小麥種植時間偏早(9月初),有利于條銹病菌侵染。
3. 氣候條件有利。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降水量略偏多,呈現暖冬情況,有利于小麥條銹病菌萌發侵染及擴展蔓延。
三、防治工作建議
(一)加強監測預報。各級植保部門要加強冬、春季監測預報工作,摸清病菌越冬基數、品種抗病性情況、藥劑拌種情況等基本信息,做好定點、定人、定期監測,準確掌握小麥條銹病發生發展動態,分析發生趨勢,及時發布病情預報,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科學指導防治工作開展。
(二)抓好早春防控。要組織發動群眾,對小麥條銹病發生較重的區域進行統防統治。對于成都平原、鄂西北、豫南、陜南等小麥條銹病冬繁區,要采取春病冬防、防早防小,切實做到帶藥偵察、打點保面,發現一點、防治一片,降低越冬菌源數量,遏制條銹病菌向豫中北乃至黃淮海麥區擴展蔓延,努力減輕全國春季小麥條銹病流行程度;對于黃淮海和其他麥區,要加強病害系統監測,達到防治指標后及時進行統防統治。
(三)強化宣傳培訓。要利用冬閑時間,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小麥條銹病秋冬季防控的重要意義。開展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專業化防治隊伍和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防病技術水平和應急防治能力,為做好明年春季防控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
全國麥類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
2020年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