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372個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初審
同比增長38%
優質稻占比高達71.2%
水稻新品種選育會走向何方?
01
品種持續井噴,優質稻持續發力
2016年國家首次審定水稻綠色通道試驗品種以來,2017年國家審定水稻品種便達到了178個(詳細分析請戳 → 競爭慘烈!178個國審稻“沖”進市場,誰將成為最大贏家?),2018年達到269個,今年更是突破“三”字大關。在近期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19年國家農作物初審通過品種名單中,372個水稻品種通過初審,今年國審品種注定會是歷年來數量最多的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初審通過品種中,優質稻品種從18年占比的50%,提高到了71.2%,其中雜交稻種優質米占比從18年的49.7%,提高到了72.2%。而在今年的國審粳稻中,常規粳稻由去年的36個降為今年的16個,而粳稻雜交稻由2018年的6個增加到13個,優質雜交粳稻研究取得突破。
回顧近三年的水稻種業,全國各地優質稻米品鑒活動接連不斷,“十大優質品種”層出不窮,優質稻品種呈爆發式增長。2018年,全國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水稻品種優質稻米率達43.6%,比2017年提高6個百分點,水稻品種的結構正從高產型向好吃味香的優質米型轉變。

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名單公布,15個粳稻品種和15個秈稻品種上榜。其中,吉粳816、玉針香、美香占2號三個品種連續獲得首屆和本屆金獎。
種業資深人士劉定富老師指出,我國水稻育種從1G到4G,經歷了高稈、矮稈、三系、兩系四個時代,第四次革命即優質革命正在進行中,完成后即進入優質時代即5G。業內分析普遍認為,繼水稻矮化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后,優質高產穩產水稻新品種(組合)逐步成為稻谷增產的主體和中流砥柱。
02
科企合作成水稻育種“主戰場”
科研成果轉化難一直是制約種業的重要因素,科企合作是加快現代種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對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是挑戰也是機遇。品種審定要有利于成果轉化,提供成果交易平臺資源和成果要能用、能流動。
自2012年《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出臺后,科企深度融合,合作選育品種數量占比不斷提升,并受益于2014年開始試行的綠色通道政策。在政策持續發酵之后,企業自主選育及科企合作品種選育數量明顯加速,2017年占審定品種總數量比重高達93.8%,2018年占比89.2%,2019年占比91.1%,種企成為新品種選育的主角。
其中,2019年初審名單中,隆平高科系繼續一枝獨秀,自主選育和與科研單位合作選育水稻新品種131個,占總品種數的35.2%,是此次通過初審品種最多的選育單位。
隆平高科2019年經營計劃透露,公司將繼續推進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戰略,按照引領國內雜交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種業育種研發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持續推出經得起市場檢驗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種。

除隆平高科之外,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初審的水稻新品種有22個,公司將繼續保持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及聯合體試驗等的高效運轉,確保優良品種能夠加快推向市場;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13個。
從品種儲備的競爭格局來看,近三年隆平高科、荃銀高科及金色農華等龍頭種企國審品種占全國國審品種比重呈下降趨勢,各科研型企業的育種研發能力逐漸增強,遍地開花,競爭上崗。
更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共參與育成58個通過國家初審水稻品種,是所有國內育種科研單位最多的。
03
三大省品種占比過半
我國水稻育種省份相對集中,從國審品種數量來看,18年湖南、四川、安徽三省選育品種數量占全國的6成,并持續增長,19年占近7成,且優質高產高抗品種占比較高。

作為三系法雜交稻、秈型兩系法雜交稻的發源地,湖南省水稻育種研發能力在全國乃至全球名列前茅,擁有隆平高科、湖南希望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型種企,2019年初審通過品種數量占全國近一半。湖南省也特別重視優質稻選育,從1984年起,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就組織優質稻品種評選,大約每兩年一次,至2018年已評選了12次。
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的四川,近年來優質稻生產與開發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川優6203”、“宜香2115”、“德優4727”等一批優質、高產和抗病相結合的新品種的選育,有效地緩解了四川中高檔優質稻缺乏的矛盾,兼顧了雜交稻高產與優質、高抗與廣適的問題。安徽省2003年將優質水稻列入安徽省十大優勢農產品之首后,優質水稻的發展迅速,誕生了諸多優質大米品牌。
品種儲備支撐三大省份水稻新品種選育,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也為它們注入了更大的動能。
04
持續優化水稻品種結構
19年5月,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下發水稻等四大作物綠色品種指標體系,旨在四大主糧作物品種審定制度的基礎上,每年將根據綠色品種指標體系,遴選出一批綠色優質品種,推動品種更新換代。
水稻綠色品種指標體系

水稻攻關聯合體在2017-2018年已經就優質、環境友好、適合輕簡化生產育種材料進行交流研討,共享材料87份,并篩選出綠色品種鑒定材料萬余份。
培育高檔優質稻是優化結構、提質增效的基礎
我國生產的水稻品質以中低端的為主,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雜交秈稻的品質得到顯著改善,但2019年高檔優質雜交稻(《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僅占4.6%,外觀和食味品質達標率低一直是難以突破的瓶頸。
水稻生產量高、進口量高、庫存量高的“三高”現實局面,加速了糧食價格、補貼政策的改革,推進稻谷優質優價體系的形成,加快了糧食收儲政策的改革。因此,高檔優質稻必將成為今后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們國家水稻品種外觀和食味品質達標率低,因此重點需要解決“好看”與“好吃”。
培育抗病蟲品種是綠色生產、節本增效的前提
2019年國家初審水稻品種名單中,中抗及以上稻瘟病品種占20%,多抗品種更是寥寥無幾。
我國僅稻瘟病每年發生面積6000萬畝左右,損失稻谷500億公斤。稻飛虱每年發生危害的面積達2億多畝,損失稻谷上千億公斤。
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達0.8kg,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 倍,比發達國家多出30%以上,總量占到世界農藥總使用量的33%。培育與推廣抗病蟲品種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確保食品安全,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制種生產風險也是保障行業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方面
此次公布名單中,三系雜交稻占比37%,兩系雜交稻占58.3%,兩系雜交稻正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但目前水稻產業普遍使用的兩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表達受環境條件控制,繁殖制種始終存在風險,育性安全仍然是制約兩系雜交稻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1989、1993、1996、1999盛夏低溫導致兩用核不育系出現較嚴重的育性波動(即“369”現象),2002年湖南,2009、2011、2014、2015年江蘇鹽城,出現因低溫導致兩用核不育系大面積育性波動,導致制種量減產,給企業和行業帶來巨大損失。
附:近三年國審水稻品種數量排行(部分企業)
(按育種者,僅供參考)
2017年國審水稻品種數量排行

2018年國審水稻品種數量排行

2019年通過國家初審水稻品種數量排行

記者丨柯悅瑩 李少澤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