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農業農村部
實施大豆振興計劃
今年大豆種植面積
增加1000萬畝
種業是產業發展的源頭
大豆良種增產增效
大豆良繁基地縣如何發揮作用?
6月1日下午,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在東北農業大學舉行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工作進度調度座談會。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張延秋參加會議并講話,國家大豆產業體系專家,黑龍江、內蒙古、山東農業農村廳以及黑龍江農墾局、8個大豆制種獎勵大縣、農場代表等60余人參加座談會。
緊迫!大豆自給率不足15%!產業如何振興?蓋鈞鎰張淑珍孫石等行業大咖指路(點擊鏈接查看大豆種業專家論壇精彩內容)

座談會現場
良種繁育基地是保障良種有效供應的基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大豆興,種為先!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是大豆種子生產基地縣,也是種子企業發展基地縣和栽培技術模式示范基地縣,為大豆生產提供優質種源,為大豆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張延秋
“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建設,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品種升級,提高良種覆率,促進產學研結合和產銷對接,促進大豆產業健康發展。“張延秋表示。
張延秋具體提出了三點要求。一要加強領導。統籌力量,全面推進,基地縣成立協調小組,建立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分工。二要切實用好獎勵資金。獎勵資金必須專款專用,要用在大豆優良品種提純、原種擴繁、良種推廣技術集成示范和重點問題攻關解決上。三要推動產學研結合。要引入科研力量,解決發展難題;大豆產業體系專家指導基地縣建設,在品種改良、提純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基地縣扶持企業發展。

座談會上,黑龍江、內蒙古、山東、墾區分別匯報當地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工作進展情況,8個大豆制種獎勵大縣、農場分別匯報本縣的下一步重點工作,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研究員鹿文成介紹國內大豆良繁典型模式和經驗,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主持座談會并總結講話。
據了解,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內蒙古、黑龍江、山東五個國家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進行獎勵,用于支持大豆種子生產條件改善,每個基地每年獎勵1000萬元,連續支持三年。這五個基地縣為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龍墾趙光農場、黑龍江省北安市、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山東省嘉祥縣。
2019年,獎勵對象新增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黑龍江龍墾八五五農場、黑龍江龍墾尖山農場三個國家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大豆振興
實施大豆制種大縣獎勵
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據統計,2018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1.26億畝,年產量1600萬噸。然而,我國大豆年需求量近1.1億噸,每年進口近9000萬噸,大豆自給率不足15%。
而在品種選育上,近年來大豆的品種更新更換率不足30%,種子商品化率不足50%。
種子生產基地是種子的孵化器,但是我國大豆種子生產基地存在標準化程度偏低、地力不均勻、基礎配套設施不健全、種子加工設備陳舊、流程不規范等問題,這直接影響到大豆生產發展。
種鑄基石,糧安天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抓好大豆生產是為國家發展爭取戰略主動的重要舉措,是新時期農業農村部門的責任擔當,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能夠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在新形勢下,面對大豆自產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等嚴峻現實,振興大豆迫在眉睫。
我國高度重視大豆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進一步擴大大豆生產規模,合理制定大豆補貼政策。
“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寫入了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
《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也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完善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推進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行動,進一步提高大豆補貼標準,擴大東北、黃淮海地區大豆面積,研發推廣高產高油高蛋白新品種,力爭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重點支持長江流域水稻油菜、黃淮海地區玉米大豆輪作試點。
振興大豆,農業農村部在行動!今年3月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豆生產實現“擴面、增產、提質、綠色”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4億畝,全國大豆平均畝產力爭達到135公斤。《方案》提出,繼續實施大豆制種大縣獎勵,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和原種擴繁。
黑河模式
“三位一體”發揮各自優勢
黑龍江省黑河市是我國優質食用大豆最集中的優勢產區,黑河域內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
“黑河市加強主產區早熟優質大豆繁育基地建設,典型模式是種子企業主要以科教單位為技術依托,以規范化農民種植合作社或國營農場為種子繁育基地,即科教單位、種子企業、生產基地三位一體合作模式。”鹿文成說。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研究員鹿文成
他介紹,這種模式具有五方面的優越性。
一是整合邀請最優勢的中國農科院、黑龍江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等創新團隊和引進最先進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二是有利于標準化繁育良種。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交售”六統一模式,從整地到收獲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三是有利于保證所繁育種子的純度和質量。繁殖良種所用原種均有育種單位提供,能夠確保種子成熟度,大豆種子色澤、粒型一致,所繁育的品種具有市場競爭優勢。
四是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一個技術員往往能指導多個合作社的生產。五是建立高效、安全的大田良種繁育體系,有序更新大田用種。
此外,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示范縣也為良種繁育企業制定多項優惠政策。
一是堅持高標準農田項目和輪作補貼優先落在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并將良繁基地全部列為基本農田保護和農業“兩區”劃定范圍,圍繞推進“兩頭兩尾”深度開發大豆“原字號”,推動種子企業與深加工企業合作。
二是提供優質服務。為良種繁育基地免費進行測土,并對種植者進行科技培訓,減少了種植者的一部分投入。
三是低價供應農資。由于承擔繁育任務的基地具有團購的優勢,贏得了農資討價還價的主動權,包括科研單位提供的原種等農資實行最優惠價格,使種植者享受到了成本降低的實惠。
四是種子企業加價收購良種,并采取靈活機動的付款方式,承擔了一定范圍的市場價格風險,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
對大豆種子繁育基地發展,鹿文成建議,基地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機械化;建立和完善大豆育種繁育體系,選育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種;培育大豆種子市場,加快大豆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提高大豆種子產業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大豆新品種及配套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行大豆種子繁育基地建設。
做到“四個統籌”
嚴把“三關”
對全面推進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縣建設,孫好勤提出要做到“四個統籌”。
一是要統籌好當前和長遠。按照項目設計和要求,如無重大違規行為,獎勵大縣項目將以三年為周期滾動實施。
二是統籌好政府與市場。發揮政府在項目安排的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適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優勝劣汰為基本原則,促進項目高質量實施。
三是要統籌做好產學研結合。產學研結合是項目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是讓大豆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四是要統籌使用涉農項目經費。各縣統籌利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創建、土地休耕輪作、獎勵大縣等經費,集中力量促進大豆產業發展。
為嚴把標準防控風險,孫好勤強調嚴把“三關“。
一是要把好種子關。實施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計劃,種子是核心。必須要把好種子質量關,確保項目用種的質量過硬,品性優良。確保項目用種的價格不高于市場價格,讓項目中摸索積累的經驗具有現實可復制性。
二是要把好建設關。嚴格監督項目工程的建設質量,確保建議成果經得起考驗,為今后大豆產業發展打牢基礎。
三是把好紀律關。嚴格資金管理,項目資金按照規定使用,一旦要資金出問題、項目實施效果差,暫停或取消該縣獎勵資格。
記者 攝影 編輯丨葉香玲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