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感覺自己的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運行越來越不是很順暢,一方面是種業大環境所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企業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企業要經常不斷回頭看查找問題不足、發現短板,橫向比總結同行經驗,尋求創新。尤其企業負責人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覺,人無近慮必有遠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不治則危及全局,更影響長遠發展,防微杜漸以謀遠行。
一、科研投入不少,育出好品種不多。
品種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為了企業能有市場表現好品種來掌握銷售的主動性,有的企業組建了自己的科研隊伍,廣泛收集各種材料,租用大量土地自育品種。由于企業育種方向迷茫,選育技術不很先進,育種手段沒有創新,基礎工作薄弱,但又要急于育出審定品種,于是大多數育種者精力都放在品種的模仿上,哪個品種市場認可,就模仿改良哪個,改來改去同質化,穩定性還差,試驗田表現可以,市場推廣就不怎么樣。
因此企業投入大量科研經費要在短時間內育出品種,品種質量難有保證,育出的品種雖通過審定,但是有的品種穩定性差缺陷多見光死,審定的快淘汰的也快,根本不被市場認可接受,形不成一定銷量,有的可能因表現不佳還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企業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不少,真正市場化的品種并不多,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現如今隨著品種審定制度的改變,每年審定的品種數量成倍增長,品種多了自然也就不像以往那么值錢了,其實購買一個好點的品種價格也沒有以往那么高。企業目的是找到并擁有自己的好品種,因此企業負責人要仔細思考權衡一下,新品種究竟是購買引進還是自己選育。如果自己的科研實力不夠強大、材料不很先進、手段也跟不上形勢,與其投入那么多育出品種還不被市場認可,那就干脆購買品種,時間短見效快,比投入費用育種有把握。購買品種要提前跟蹤已經育成知名品種的專家或老師,從試驗就開始關注觀察考察了解品種情況,及時引進品種進行布點試驗對比,直接花錢買進來一次性買斷,享有獨家開發權。
如果覺得自己的科研實力還可以,那就采取引進和自育相結合,有看上的合適的空白區品種就引進,兩條腿走路,沒有就自己選育,加快品種選育步伐,自育以模仿為主創新為輔,因為實力不允許投入更多精力去創制,能跟隨大品種能跟上大形勢也相當不容易。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老專家幾十年甚至辛苦一輩子都出不了一個真正廣泛推廣的好品種,何況一些半路入行的個人、企業組建的科研團隊時間短、基礎差、技術弱,出一個好品種可想而知有多么困難。家家搞科研未必有都有這個實力,出一個好品種未必那么簡單,企業負責人也要好好算一筆明白賬。
二、生產數量盲目擴大,抵御風險能力降低。
企業每年都要想方設法審定幾個新品種,因為沒有幾個新品種就滿足不了經銷商的需要,經銷商是要通過新品種炒作來賺錢的,審定的幾個新品種每年都需要生產一些種子。目前市場比較亂,各地每年的氣候也不一樣,不可能一個品種獨大占據市場,于是乎希望多生產幾個品種,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個不行那個行,防止一個品種出問題,品牌全部受影響,下年就斷檔的情況。這樣一來,企業生產的品種越來越多,每個品種量不是很大,但品種多了加起來生產數量也就逐年增大了。為了迎合經銷商的各種需求,不同區域、不同客戶、不同品種都不一樣,產品類別、包裝規格五花八門,品類一應俱全、名目繁多。只要客戶有需求,企業都會去盡量滿足,這樣一來產品類別規格也是逐年增多。
企業有一個品種表現好,第二年就大量生產,對市場樂觀估計,都明白以銷定產,可到生產時營銷人員都擔心不夠賣,怕完不成任務,沒有考慮到市場風險。種地是露天作業,靠天吃飯,一年一個氣候情況,因此一旦遇到特殊年份,品種大面積表現不好,生產的種子可能就要形成積壓。因為種子是第一年制種生產,第二年銷售,親本要再提前一年繁殖準備,因此當年要對后三年市場銷售有預見性判斷,這個也確實很難做到精準把控,只能掌握了解市場需求,可誰又能掌管了老天爺呢?誰又能知道氣候是個什么情況呢?
作為企業負責人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千萬不要盲目貪大,多數出問題的種子企業都是撐死的,沒有餓死的。種子儲存時間過長就會導致芽勢下降,不能作種用而形成轉商損失較大。因此一定要堅持以銷定產,不能滿足供應,缺口經營,饑餓營銷,別盲目追求銷量,要重點考慮利潤,經營數量多不一定盈利多,賣的少價格高照樣掙錢多。一旦決策失誤,好幾年的利潤積累可能一年就賠個精光,謹慎決定生產計劃,適量穩步發展,預防和控制風險,要做最壞的打算,必須要做最充分的準備。
三、營銷費用逐年增加,銷量利潤不斷下降。
只有把產品變成商品賣出去,才能實現利潤,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企業正常運轉靠的也是利潤,而利潤來自于產品的銷售的價差。一個企業銷售是第一位的,只有銷售上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同樣的產品,不同能力的人經營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銷售不行,則運營不佳。營銷是企業的靈魂,也是企業的命脈,需要一幫精英團隊來做,一個企業能干的人也都在營銷一線,營銷強企業興。
以往種子是統一供應壟斷經營,因此也就談不上經營。2000年種子法實施種子市場剛剛放開,那時生產經營企業少、品種少,相對好經營,也沒有什么技巧,代理個品種租個門面,擺個攤就可開張。現如今銷售種子的店鋪遍地開花,品種多如牛毛,專家說不清具體哪個好,經銷商不知道賣哪個好,農民不知道種哪個好,挑來挑去,眼花繚亂,種子產品嚴重供大于求,銷售競爭異常激烈,到了真正考驗企業經營團隊能力的時候了。
于是乎企業和經銷商都想盡辦法,從苗期就組織農民觀摩,銷售旺季,請農民吃飯,讓農民來買種子,又是預定,又是抓獎,又是競賽,又是贈送禮品。有的把種子直接送到家中地頭,還有給農民種上的,低價賒銷,可以說不擇手段,競爭到了白熱化,市場一片混亂,種子質量好壞難辯,都宣傳自己的好,包裝都很規范,里面是什么,誰也說不清。加上市場監管不到位,執法難度大,經銷商和檢查人員躲貓貓,以假亂真,無序競爭,企業銷售投入人力費用逐年增加,由于銷售品種多,銷售企業多,各種營銷費用增加了,競爭的結果是價格一降再降,無論營銷手段如何翻新,銷售利潤空間變小,經營變得異常困難。
無論市場如何混亂,作為企業負責人一定要保住本真,確保產品品質可靠,不能生產假冒偽劣種子,做實營銷基礎工作,只有從基礎踏實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歲月中積累口碑,形成被農民認可的品牌。首先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營銷隊伍,找到各地優質的經銷商團隊進行合作,制定合理科學的經銷政策,做實從示范展示、觀摩、促銷一系列活動,調動所有人員積極性,只要工作做實了,當年銷量不增,下年也會有效果。當務之急要建立在銷售區內農民心目中樹立良好口碑形象,農民最實在,認定不會變。
四、固定資產龐大,流動資金不足。
2010年新修訂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申請兩雜種子生產經營的企業,注冊資本不少于3000萬元,固定資產不少于1000萬元;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注冊資本不少于1億元,固定資產不少于5000萬元;生產經營許可證辦理規定:3000萬的證由省里頒發,億元證由農業農村部頒發,同時規定企業還必須有相應規模的倉庫、曬場、加工設備及質量檢驗等基礎設施,這些都是辦理生產經營許可證必備的前置條件。當初設立前置條件目的是為防止一些沒有真正實力的空殼公司,在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給農民造成損失時,有資產可以進行賠付,最大保護農民的利益。
為了達到這些規定符合要求并取得生產經營許可證,一些企業只能把前些年生產經營積累的資本拿來租地建設辦公、倉儲、加工、晾曬等基礎設施,有的企業本身自有資金就有限,為了辦證也只能四處舉債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施。最后結果是基礎設施建了一大堆,固定資產是達到規定要求了,但由于自身資金本來就有限,用于正常生產經營的流動資金卻不足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屋漏偏逢連陰雨,近年來隨著市場的放開,種子銷售企業多了,品種多了,競爭更加激烈了,企業銷售市場萎縮銷量逐年減少,經營利潤下降,一些固定資產較大的企業壓力增大了,資金周轉困難,經營銷售乏力,生產經營只能勉強維持運行。
一個企業出問題甚至倒閉,不是看你有多么雄厚的固定資產實力,只要發生資金流動性不好甚至資金鏈斷裂,那么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就可能有問題。俗話說一文錢逼倒英雄漢,壓垮企業的可能就是最后那根稻草。因此企業負責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盤算好資金階段性需求,提前謀劃布局,統籌安排布局,警惕資金鏈斷裂給公司帶來的影響。同時要盤活現有固定資產,能出租的出租,該變現的變現,盡量減少固定資產,輕裝上陣,為生產經營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確保企業正常運營發展。
五、企業管理規范,工作效率不高。
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隨著企業人員增多,業務的拓展,制度逐年增多,盡可能把各種情況都規定的清楚明白。隨著各種辦公軟件的應用,學習培訓的增強,簽到考勤、計劃總結、月季考核、述職評議等管理手段增強,更加規范科學,流程更加嚴格繁瑣。大部分員工嚴格遵守規定,照章辦事,加上有的事務權責不清、任務不明,領導不簽批不辦理,手續不完善不入賬,制度更加嚴格了,辦事更加規范了,程序更加復雜了,執行效率卻下降了。有的怕擔責,遇事能推則推,可辦可不辦則不辦,長久形成了管事多的責任大差錯也多,管事少的則差錯相對少,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慢慢的逐漸形成都不想多管事,遇事不論大小都請示上級,沒有領導同意就等,領導同意就不加思索地干,即使錯了也是領導同意自己不擔責。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員工的銳氣,消極了員工思想,長期形成了下邊不動腦,工作缺乏主動性,坐等領導安排,領導指哪打哪,不安排就等待觀望。
商場如戰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好多事就因為決策慢而貽誤大好商機,一個企業必須重視工作效率,看工作效果,不能一味地講規范講程序。作為企業負責人要合理授權,大膽放權,抓大放小,切忌事無俱細,流程是必須的,管理也應該是規范的,但不能為了規范而耽誤辦事。在緊急情況下大家一定要有先辦事,后補手續的服務意識,部門間要相互補臺不能拆臺,下屬要有做決定的權利。如果一味地規范就會把企業管成行政事業單位,處處設防,部門扯皮,領導推諉,辦事困難,助長官僚作風,辦事效率低下,在辦事過程中處處為難,久而久之都不愿辦事。
一定要減少請示環節,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事速度,給一線人員更大的權利,即時決定,快速應對。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考核要嚴格,獎懲要分明,辦事要公平,定方案前要激烈討論,工作計劃確定后要不折不扣執行,定期檢查監督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糾偏,完成獎勵,完不成處罰,自上而下層層加壓擔責,自下而上逐級負責,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調動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辦事效率,增強執行力,把各項決策快速執行到位,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來源:種業雜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