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谷“去庫存”與保障口糧安全的雙重政策框架下,我國稻谷市場將如何變化。在4月20日舉行的2019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博士郭軍表示,未來十年,我國稻谷產能總體保持穩定,年產量將呈先減后增態勢,大米消費繼續增加,進口增速放緩。
2018年中國稻谷產量達到了21213萬噸,比上年下降0.3%,連續三年穩定在2.1億噸以上,消費總量穩中有增,稻谷和大米價格持續下跌。
回顧去年稻谷市場形勢,郭軍表示,最低收購價政策對于結構調整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早稻面積產量雙下降,早稻播種面積7185萬畝,比上年下降了6.8%,產量下降了4.3%。另外,大米消費繼續增長,達到了15471萬噸,國內外價差縮小,進口量大幅下降。
專家認為,未來十年,我國稻谷種植面積將呈前期略減后期上升趨勢,2028年種植面積將增至4.6億畝,單產也將穩中有增。口糧、工業用糧需求將帶動稻谷消費呈穩中有增態勢,另外,由于中國稻谷生產成本明顯高于東南亞國家,未來仍將保持一定水平的進口,進口量大于出口量。預計2019年大米進口量將達到325萬噸。
在談到稻谷價格變化時,郭軍表示,2019年及未來的調控方向仍然是深化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市場將會在稻米價格形成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另外,國內不斷上升的種植成本,以及當前的WTO貿易框架都決定了國內稻米市場價格將在經歷一段時期的波動下降后保持穩定。此外,稻谷“去庫存”政策具有階段性,其價格不會一直受到庫存的壓制。
目前,稻谷市場整體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目前的改革依然是從消費去向上下功夫。“近年來,隨著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完善,各地政府也加大優質糧種植、加工和營銷等全產業鏈的支持,稻米市場出現了積極變化,優質優價的特征已經顯現,市場化收購的主導力量逐步形成。”專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