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冬小麥種植面積800多萬畝,主要分別在平涼、慶陽、天水、隴南、定西、臨夏等地。由于去年后季大量降水在土壤中的積蓄,加之去冬、今春降雪、降雨普遍偏高,我省早春冬小麥苗情普遍較好。為了及早預防大風降溫、雨雪、寒潮等倒春寒對冬小麥生長的不利影響,盡可能減少損失,確保冬小麥穩產高產和我省口糧的有效供給,現提出如下預防倒春寒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一是早春遇雨或結合灌水及時追肥。早春追施化肥,趁雨或結合灌水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弱控旺轉壯,早發穩長。抽穗前后,對有明顯養分缺乏癥狀或高產麥田,可在抽穗前后借雨酌情追肥,一般畝追施3~5公斤尿素,以保花增粒,主攻穗粒數;抽穗后及時噴施磷酸二氫鉀,促進分蘗成穗和灌漿結實,彌補穗數不足。
二是預防晚霜凍害。3月底至5月初,繼續關注天氣變化,倒春寒來臨之前、或遇降溫天氣,可熏煙預防或提前采取噴施葉面肥、生長素等措施。
三是中耕除草。返青至起身期都要劃鋤一次,以保墑增溫、促弱轉壯,中耕劃鋤結合人工除草進行。拔節前若雜草嚴重,可進行化學除草。化學除草要選擇平均氣溫10℃左右晴天進行。麥田雜草常為野燕麥和雙子葉闊葉類雜草混合發生。每畝用2.4-D丁酯75克,兌水40公斤葉面噴霧防除雙子葉雜草。野燕麥3-4葉期,每畝用世瑪3%油懸劑20毫升/畝+表面活性劑60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
四是適時灌水。灌溉地冬小麥,要灌好返青水,以保分蘗,促畝穗數,一般每畝灌水量70~80立方;灌好拔節水,促花保花,增加穗粒數,一般每畝灌水量60~70立方;灌好灌漿水,保穗粒數、增加粒重,一般每畝灌水量50~60立方。
五是化促化控技術。有倒伏傾向的高產麥田或高桿小麥品種,在起身期至拔節初期噴壯豐安、矮狀素或噸田寶等生長調節劑化控防倒伏。一般在冬小麥拔節初期,畝用噸田寶30毫升、兌水15公斤進行葉面噴灑,或畝用壯豐安50~100克,兌水30公斤進行葉面噴灑,促弱轉壯、保分蘗、促畝穗數、防止倒伏。小麥揚花-灌漿期每畝用噸田寶30毫升、兌水15公斤進行葉面噴灑,提高穗粒數、增加粒重。
六是強化“一噴三防”。在灌漿期通過一次混合噴施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等,同時實現防病(銹病、白粉病)、防蟲、防干熱風的目的。從揚花后10天開始,一般進行1~3次,每次相隔7~10天。“一噴三防”可從下列兩種配方中任選一種:配方Ⅰ:每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60~80克+10%吡蟲啉20~3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0公斤噴霧;配方Ⅱ:畝用磷酸二氫鉀100克+20%粉銹寧乳油50毫升+抗蚜威或30%豐保乳油40m毫升+噸田寶30毫升混配葉面噴霧。一般選擇在陰天、或晴天的傍晚或早晨氣溫較低時噴施。(省農技站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