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良種先行,作為種業大省,湖南省的大部分種子種苗基地位于貧困地區。全省14個雜交水稻制種大縣中有9個是貧困縣,11個區域性良繁基地中有7個處在貧困地區,種子種苗基地的脫貧攻堅戰,種業行業責無旁貸。近年來,湖南種業行業結合產業實際,依托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積極投身產業精準扶貧。不斷構建新機制、打造新平臺、探索新模式,著力推進種業扶貧,目前全省良繁基地已幫扶2.7萬貧困人口,全省種業扶貧工作初見成效。
一、精準謀劃,著力構建種業扶貧新機制。結合實際、厘清思路,有效對接良種繁育與扶貧攻堅兩項工作,將良繁基地建設規劃和產業扶貧工作方案緊密銜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構建種業扶貧新機制。一是制訂良繁基地建設規劃。在全省已有8個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和3個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的基礎上,擬新建6個省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8個非主要農作物種苗基地。主要面向貧困地區的良繁基地,全省計劃在5年內,創建50個現代種業省級產業園。通過廣泛調研摸底,結合湖南種子種苗基地主要分布在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組織科學編制各制種大縣基地建設規劃、全省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鄉村振興種業投資項目,實行基地建設與種業扶貧有機結合。二是設立產業扶貧種苗基地項目。結合省農委、扶貧辦、財政廳聯合制訂的產業扶貧項目管理意見,支持種業企業在貧困村建設當地特色主導產業種子種苗基地項目,為扶貧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種業支撐。基地項目財政扶持資金的75-80%可作為基地所在貧困村貧困戶的股金入股,種子種苗企業基地項目批復后即撥付資金,到賬日作為貧困戶入股日。基地項目實施前5年,按“保本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保障貧困戶的本金安全,每年分紅不低于股金的8%,以后實行同股同權。建立起種業項目與種業扶貧連接機制。三是出臺制種大縣種業扶貧扶持政策。湖南省雜交水稻常年制種30多萬畝,主要集中在14個制種大縣。省農業農村廳通過專題研討,推動各制種大縣根據自身情況出臺種業扶貧政策,并將全省14個制種大縣的種業扶貧政策以省農業農村廳文件印發給種業企業。扶持政策內容涵蓋土地流轉補貼、制種保險補貼、農機補貼、倉貯設施補貼、育秧大棚補貼、大戶(含企業)獎勵等各方面,促進雜交水稻制種企業將企業發展與種業扶貧有效對接。
二、依托基地,著力打造種業扶貧新平臺。為提升種子種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水平,湖南省采取建設現代種業制種產業園,按“一縣一特”建設區域性和結構調整種苗良種繁育基地,并依托基地開展種業扶貧。一是打造一批制種產業園區。根據“五化”基地建設目標,以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重點在14個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建立一批制種產業園,建立“企業+農戶”精準對接模式,配套建設烘干、加工和倉儲等基礎設施,促使企業與制種戶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將制種產業園納入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補助范圍,建成后由省財政給予100萬元補貼。全省規劃的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園中大多位于貧困縣,隆平高科、優至種業、希望種業、永益農業、桃花源種業等首批創建的制種產業園建設地點既是國家級制種大縣又是貧困縣。二是打造優勢區域良繁基地。貧困地區區域特色扶貧產業發展,需要按照“一縣一特”要求建設種苗基地,依托基地為特色扶貧產業發展提供優質種苗。隆平高科旗下的種苗企業—吉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吉首市種苗基地創建吉鳳茶苗特色產業園良繁基地支撐貧困縣的黃金茶特色產業發展。安化縣為扶持貧困縣黑茶特色產業發展,建設茶樹繁育基地320畝,年產優質茶苗2000萬株。洪江市國家級區域性良繁基地為支撐貧困縣特色產業發展,以基地聯農戶的形式,建成柑橘繁育基地500畝,年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株。三是打造結構調整種苗基地。為滿足種植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扶貧對特色種苗的需求,省農業農村廳制訂《種植結構調整種苗基地建設指導意見》,先期下達3000萬元資金用于基地建設,三次召開基地建設調度會,督促各地倒排工期,緊盯時間節點,抓實基地建設,2018年啟動的種苗基地建設項目進展順利,2019年基本具備結構調整和產業扶貧種苗供應能力。為進一步推動產業扶貧和結構調整對特色種苗的需求,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加快登記一批優勢特色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通知》,舉辦品種登記培訓班,要求做好特色品種登記工作。今年138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登記。全省種苗基地繁育了一批符合產業扶貧實際需要的“名、特、優、新”種苗。
三、銳意探索,著力創新種業扶貧新模式。種業扶貧工作是當前種業行業的重要任務,沒有現成的路徑可走,只能銳意探索,不斷在工作中創新推廣新的模式,推動種業幫扶工作落地見效。一是推廣雜交水稻制種的幫扶新模式。近年,湖南探索了經紀能人帶動幫扶、企業自制幫扶、合作社集約經營幫扶三種典型模式。對有技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采用經紀能人帶動幫扶模式,由企業和經紀能人直接簽合同,經紀能人組織和帶動貧困戶從事制種,一般年份一畝制種田有4000元左右產值,制種貧困戶可獲純利1000多元,在企業和經紀能人的技術指導下可實現“制種一畝、脫貧一人”的目標;對于沒制種技術、有勞動力的采用企業自制模式,由企業將貧困戶的土地流轉過來,企業組織貧困戶務工,貧困戶既得到土地流轉收入又獲得勞務報酬,實現脫貧;對于既沒技術又沒勞動力的采用合作社集約經營幫扶模式,貧困戶將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骨干、種業企業、貧困戶基本按照1:1:1的比例入股,貧困戶再從合作社分紅受益,實現脫貧。二是實現行業發展與精準脫貧“雙贏”的政策新模式。種業企業主要注冊在非貧困地區,種業企業良繁基地大都位于貧困地區,種業企業發展不可能離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種業扶貧政策和措施必須兼顧精準脫貧和行業發展兩個方面。湖南省發動企業自愿開展種業扶貧工作,主要根據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通過政策引導種業企業到制種大縣制種,到特色產業縣建立特色種苗繁育基地,推動特色扶貧產業發展帶動脫貧。種業企業在幫扶的過程中通過享受政府扶持政策,在優勢區域建立長期、穩固的種子種苗生產基地,提升了基地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實現了企業與貧困戶的“雙贏”。三是省級擔當作為倒逼市縣出臺政策的工作新模式。一般的工作都是省級制定政策市縣負責落實,而湖南種業扶貧是省級主動發力推動市縣出臺扶持政策,推動扶貧工作開展。近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開展了摸清種業行業扶貧底子、發動企業參與扶貧、推動“千企幫千村、開展扶貧村企對接示范等工作,探索種業扶貧新舉措新模式、開展特色種苗和結構調整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引導種苗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各制種大縣研討種業扶貧工作,推動各制種大縣出臺種業扶貧扶持政策并集中印發,引導種業企業按照“依法依規,自愿共贏”原則,積極投身產業扶貧,主動加強同幫扶對象對接,與制種貧困村結對并簽訂了制種扶貧幫扶協議。
目前,隆平高科、希望種業、袁氏種業等30家種業企業積極參與種業扶貧并做好了“村企”對接,一個種業企業幫扶一個貧困村。武岡市、綏寧縣、吉首市、洞口縣等16個貧困市縣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在基地開展種業扶貧。基本實現種業產業發展、企業成長壯大與貧困人口脫貧“三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