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應該怎么種,才能幫助農民真正實現增產增收?答案是“水稻+”
日前,在湖北省洪湖市召開的全國水稻綠色生產技術模式現場觀摩交流會上,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宣布啟動實施“水稻+”“551”工程,大力推行“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力爭用5年時間發展到5000萬畝,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5億畝左右,約占糧食總面積的30%,總產4000億斤以上,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全國65%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可以說,抓住了水稻生產,就抓住了口糧安全的大頭;抓住了水稻綠色生產,就抓住了糧食綠色生產的關鍵。然而,傳統單一的水稻種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水稻生產必須實現轉型升級,必須要走綠色高質高效發展之路。
據介紹,“水稻+”是以水稻生產為本,以稻田生態系統為基,以種植制度創新為魂的新型農作制度,包括稻經輪作、稻禽協同、稻漁共生等生產體系,是水稻綠色生產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過改進提升和集成創新傳統模式,具有穩糧優經、種養結合、綠色高效等特點,對確保口糧安全、推進綠色興農、實現質量興農、加快品牌強農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全國“水稻+”應用面積約為2500萬畝,按畝均效益2000元計算,實現經濟效益500億元。同時數據顯示,僅以稻漁共生模式為例,就可減少用肥20%-30%、減少用藥30%-40%。
全國農技中心對今后“水稻+”“551”工程進行部署,提出三點要求:
一是強化模式集成,聯合水產、畜牧、農機等部門,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篩選適宜水稻品種,科學搭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禽類、水產品種,不斷豐富“水稻+”具體模式,盡快集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
二是強化樣板打造,各地要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建立一批“水稻+”示范基地,加大“水稻+”與農耕文化、休閑農業結合力度,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三是強化宣傳推介,廣泛宣傳“水稻+”在穩糧增收、扶貧開發等發面發揮的作用,同時注重品牌打造和電商發展,積極引導地方重視品牌塑造,提升“水稻+”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
據悉,來自全國水稻產區22個省(區、市)技術推廣部門及重點縣代表、有關專家及稻米經銷商代表1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觀摩了洪湖市汊河鎮稻漁共生示范基地、烏林鎮中稻-再生稻-油菜(綠肥)周年高效種植模式示范現場和經濟開發區再生稻產業園區,邀請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張衛健、浙江大學教授陳欣分別就南方稻田豐產高效復種輪作模式和稻漁共生系統的原理與關鍵技術作了專題報告。(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