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科技日報發表《炒概念名不副實?關于海水稻…》: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
袁隆平“領銜”海水稻資源和名稱之后,測產造假,產量翻番!
報道說:“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堿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全國大范圍試種。在去年的測產中,海水稻表現不錯——一種編號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超出預期的300公斤。”
報道說:“2017年經過小面積測產,有試驗品種的畝產量達到近621公斤。這一數字在之后的報道中被反復提及。但始終沒有明確的是,所謂的“小面積測產”,究竟是種植了多大面積?”
外行人最容易說實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米鐵柱向記者承認:“這一材料的實際種植面積為四五十平方米,測產了幾百株,畝產量為折算而來,是一個“理論評測結果”。”
稍微有點農業技術知識的人都看出,袁隆平連最基本的農業測產方法都不遵守。還不到一分地面積的海水稻,總共才幾百株,袁隆平從中取出幾十株,竟折算出每畝620公斤的產量。比原來的預期翻了一番!
緊接著袁隆平懷抱海水稻發表豪言壯語,聲稱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 袁隆平水稻測產又造假了!

有人搭臺,有人唱戲。現實的故事比電影還精彩。自從袁隆平領銜超級稻超高產項目起,超級稻高產紀錄漫天攀升,不到5年的功夫,高產紀錄從畝產900公斤、1000公斤、1200公斤,袁隆平最后聲稱畝產要達到1700公斤!又重復上演了“人有多大膽地多大產”的故事。
袁隆平還掛名“院士”呢?怎么比“六齡兒童過家家”還信口開河,天真無邪!整天編織“禾下乘涼夢!白日發囈怔!”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請您關注,袁隆平創造的超噸糧高產紀錄面積必須在100畝以上?(世界農作物高產紀錄測產規定至少以公頃、中國以畝為單位)袁隆平是在田間找幾分地或收若干植株樣本,就折算出每畝產量,高產紀錄輕而易舉就實現了。如果精準地劃出1畝地、嚴格執行單打實收,袁隆平所謂的“禾下乘涼夢高”就完全露餡了。騙外行人可以,騙媒體可以,在農業科技領域大家都心知肚明老袁一直都在造假!
袁先生對我的評論可能并不陌生,知根知底老熟人了。這些年袁隆平每次創造的所謂的超級稻超噸糧,我都要發博文揭示內情指名批評老袁虛夸浮躁、造假騙人。請網友以“佟屏亞評袁隆平超級稻超噸糧”為題搜一搜,您就可能看到袁隆平歷次水稻超噸糧“造假”真相了。老袁是不是耳背了?可能就是充耳不聞!
有人發文:“請暫時忘記袁隆平!”有人立即反駁:“不能忘記袁隆平!”特別圍繞老袁是否有資格戴帽“雜交水稻之父”引發激烈的爭論。我看這是好事,積壓多年的問題一下子迸發出來了。要提倡爭論,允許爭論,爭論才會出真相。肯定會對袁隆平的功績和言行一個正確的評價和認知!
還是要奉勸袁隆平先生,愿您有生之年多干一些利國利民、享譽后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