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監管工作已正式開啟
2017年5月1日《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結合《種子法》新要求,積極籌備開展品種登記工作,于2017年年初成立了品種登記管理科,《辦法》實施后,第一時間開展相關工作,建立工作機制,理順工作流程,申請工作保障經費,開展登記監管試驗和生產適應性試驗。
品種登記制度體現了政府“放管服”的工作精神,前期的登記工作沒有過多的準入門檻,僅對登記材料做網上書面審查,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后期的監管上,為切實保護登記品種,維護北京種業安全,有效監管登記品種,開設登記品種監管試驗,參試品種同時種植品種登記時提交的種子樣品(編號A)和從市場上采購的該品種商品種子(編號B),比對其申請文件、種子樣品和商品種子的真實性,為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2018年6月28日上午在北京市昌平區種子管理站基地開展了2018年辣椒、番茄登記品種鑒評會。張連平副站長主持會議,辣椒組邀請了沈火林、耿三省、曹華、王立浩、徐茂五位專家,對18個已登記的辣椒品種進行了現場考察,并填寫了品種鑒評表;番茄組邀請了李常保、王孝宣、眭曉蕾、徐全明、雷喜紅五位專家,對16個已登記的番茄品種進行了現場考察,并填寫了品種鑒評表。
兩組專家分別對辣椒和番茄參試品種做出了鑒評意見,建議申報材料、種子樣品、商品種子存在不一致情況的品種,進行登記信息變更。通過這次鑒評會,我們發現大多數出現不一致情況的原因都是申請單位對性狀描述的不規范造成的,針對這一問題,品種登記管理科計劃在近期召開一次工作會議,邀請申請單位,詳細講解品種信息填報要求,避免此類問題再次出現。此次會議的召開也標志著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監管工作已經正式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