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農民眼中真正的“西瓜大王”,農民拉著他說:“我家的樓房就是靠種你們的西瓜蓋起來的。”
他是科研人員眼中的領軍人物,帶領科研團隊率先繪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成功破譯了西瓜遺傳“密碼”,奠定了我國西瓜基礎科研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他是蔬菜種業界眼中的行業翹楚,領導院辦企業完成事企脫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廣蔬菜品種500多個,年推廣面積1000萬畝,帶動農民年增收50億元,連續多年居我國蔬菜民族種企首位。
他就是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許勇。多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我國西瓜產業從基礎研究、品種選育到良種產業化實現了“頂天立地”發展,在引領學科方向、支撐產業發展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礎研究搶占“制高點”
率先破譯西瓜遺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傳“密碼”,
1965年,許勇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一個普通家庭,高考時的第一志愿是北京農業大學。“我雖然不是出身農村,但是立志學農,就是想通過知識改變農民的命運,農村的面貌。”報考遺傳育種專業的許勇,從邁入大學的校門起就立志于品種改良工作。
1994年,許勇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正式開始西瓜遺傳育種研究。
說起西瓜,人們都很熟悉它甘甜的味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原產于非洲的西瓜原本是堅硬苦澀的,也很少有人知道,在西瓜變得越來越甜時,卻更容易生病。如何讓西瓜在變得甜美多汁的同時,還更加抗病、抗裂,是育種家不斷追求的目標。
誰能最先實現這個目標,誰就能掌握西瓜產業的主動權。
“當時只有常規育種手段,從雜交、提純、改良到獲得一個好的品種,往往需要6-8年的時間,而且常常還要靠運氣。因為這個育種相當于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事件,也就是說,你要選育一個品種,要有十萬棵單株,你才可能拿到一個好的材料。”許勇回憶。
如何把育種效率提高1000倍以上?許勇想到了借助新一代測序技術來破解西瓜的基因密碼。
2009年,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牽頭組織發起的國際西瓜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科研工作者通過采用“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策略,進行雙末端測序,得到了總量約為46G的基因序列數據,由此獲得了高質量的西瓜基因組序列。
“掌握了基因組序列圖譜,就好比有了礦產分布圖,今后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采礦’了,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減少了無效勞動。原來沒有這個圖譜,育種就像‘盲人摸象’,要靠大量的田間試驗觀察,費時費力。”許勇說。
正因為如此,這張圖譜也被國際同行公認為是西瓜基礎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式成果。有了這張圖譜,就意味著西瓜的大小、顏色、甜度等性狀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了。
拿到“藏寶圖”并不是許勇的最終目的,接下來,他要將其轉化為自己手中強大的技術武器,創造出新產品。“我們很快找到了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多個抗病性基因,以及果實含糖量、大小形狀等品質的基因標記。”許勇說,今后育種就可以“照方抓藥”,定向、精準地轉育這些性狀基因,能夠更加容易培育出集各種優良性狀于一身的超級西瓜。
于是,一種能夠像蘋果一樣削皮來吃的小型“蘋果西瓜”在許勇手里誕生了。可以想象,“蘋果西瓜”將為觀光采摘農業帶來一抹亮色。
品種選育當好“調酒師”
永遠跟著市場走,跟著瓜農的需求走
對于北方地區的瓜農來說,京欣系列西瓜可以說是無人不知。
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選育的“京欣1號”,以其優良的綜合性狀風靡全國,成為我國西瓜早熟育種里程碑式的品種。然而,到了90年代,“京欣1號”因耐儲運性與抗病性差等原因,逐漸不能滿足市場需要。西瓜產業要持續發展,亟須進行品種更新換代。
彼時許勇剛接手蔬菜中心西瓜育種課題組,下決心要提高西瓜的品種質量。自1994年起,許勇率領課題組重點致力于保護地早熟西瓜品種選育,同時也開展其他類型的西瓜品種以及優良西瓜砧木品種的選育工作,20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為我國西瓜產業選育出一大批優良品種。
“好的育種家就是一名‘調酒師’,需要對西瓜的整體性狀有所了解,再把優良的性狀都融合在一個品種身上,調出最美的味道。”談到多年來的西瓜育種工作,許勇這樣比喻。
正是經過無數次篩選,“京欣2-4號”系列抗病、高甜、高產西瓜育成了,一時間占領北方市場,京欣系列西瓜全國占有率達到30%,在華北華東設施西瓜主產區占有率超過60%,該項成果獲得201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有力推動了北方保護地西瓜品種的更新換代。
“京欣系列的成功,一個核心就是緊緊抓住科技創新,在技術和材料上領先于人,另一個就是瞄準市場需求,迅速把我們在技術和材料上的優勢與產業需求相結合,快速轉化成產品,把產品變成推廣面積,進而轉化成品牌效益,形成良性的循環。”許勇總結。
許勇及其團隊緊跟市場,快速推出品種創新的案例還有許多。
2012年,為滿足西瓜不斷向優勢產區聚集而需要長距離運輸的要求,許勇推出了華欣系列,一年的推廣面積就達到50萬畝,與京欣系列相比,在保持早熟性的基礎上,豐產性、抗病性、耐儲運大幅度提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冬季西瓜生產逐漸向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轉移,京美系列應運而生。京美的最大優點是外色鮮綠、肉質緊密、糖度高、高度耐儲運。2016年一經推出,2017年就實現單一品種銷售額破千萬元,為西瓜生產地的轉移提供了品種保障,滿足了人們冬季吃瓜的需求。
“我們要永遠跟著市場走,跟著瓜農的需求走。未來不斷朝著簡約化、節本增效、輕簡化栽培的育種方向發展,把高品質、特色化作為品種選育目標,不斷滿足市場更加多樣化的需求。”許勇說。
良種產業化爭當“排頭兵”加速成果轉化,獨占市場鰲頭
“科技成果的轉化是科研創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業作為應用型學科,其科技創新的成效,必須要以產業鏈作為支撐,以能否轉化到市場上創造效益作為重要標準。”許勇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近20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一直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的重要指標,形成了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氛圍。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就率先創辦了良種開發企業,2015年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實現事企脫鉤,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正式成立京研種業公司。
事企脫鉤和股份制改造真正讓企業成為了創新主體,也極大地激發了育種家的創新動力。既保證了育種家在品種創收方面的效益,也體現了股份收益,把育種家和企業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避免了科研和生產的“兩張皮”。
“京研種業在全國擁有1000多畝品種試驗示范基地,這些基地不僅搞品種示范,育種家還常去轉悠,潛移默化地吸取到產業需求的精髓,吸取到市場對我們產品的評價,及時修訂育種方向。”許勇說。
育種家有了捕捉市場、與市場緊密結合的能力,蔬菜中心在科研領域斬獲碩果的同時,也贏得了行業和市場的敬重。
目前,京研種業在全國示范推廣白菜、油菜、西瓜、西葫蘆、南瓜、甜(辣)椒等品種500多個,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年推廣面積1000萬畝,助力農民年增收50億元。其中,大白菜、小白菜品種在北方秋白菜市場占有率超過80%,京欣系列西瓜品種在華北及華東保護地主產區占有率超過60%,西葫蘆“京葫36”打破了跨國公司在冬季溫室西葫蘆品種上的壟斷,甜雜、京甜系列辣椒成為南菜北運的主栽品種。京研種業成為中國銷售額最大的蔬菜種企,被評為“中國蔬菜骨干企業第一名”“北京市十佳信用種子企業唯一蔬菜種企”。
展望未來,許勇豪情滿懷:“中國是世界西瓜生產第一大國,是世界蔬菜種業的重要競爭舞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西瓜科研走在世界前列,為我國蔬菜種業崛起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