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崇明的張先生給新聞透視打來電話,說三年前他從農科院購買的一批進口蘆筍種子似乎不太對勁,種出來的蘆筍不僅不飽滿不光滑,還頻頻出現筍頭分叉的情況,那模樣就像柄小掃帚,根本賣不出去。到底是什么環節出了問題?來看記者調查。

記者見到張后青的時候,他正和父母一起在摘蘆筍頭部開叉的部分。滿地蘆筍,都是他早上4點起來,辛辛苦苦采摘的,可這滿地勞動成果,也是他的心病所在。
張后青給記者看了他家的蘆筍:這個你看,都是很老的,很粗糙的,損失很嚴重的,賣都賣不掉了,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我種了20畝地。
張后青全家種蘆筍已有整整十年,按照以往經驗,第一年播種,第二年育苗分株,到了第三年就可以采摘收成。
可3年前他用一批新種子種出來的蘆筍,卻跟一般蘆筍很是不同,這分叉的長相模樣是他們家以往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張后青指著地里長著的蘆筍,告訴記者,像這樣子的就賣相不好了,就不好賣了,明天就像掃帚一樣了,全部都裂開了。
不止張后青家的蘆筍出了問題,和他購買了同一批種子的農戶們,種出來的也是這般模樣的蘆筍。他們說,普通蘆筍頭部不散花,莖稈壯實,3元一斤隨便賣,而像這樣的散花蘆筍,就算賣2塊5一斤,還得看有沒有人敢收。
蘆筍種植戶吳中利告訴記者:人家要哪個,你比一比,賣不掉,哪里賣,損失大概十萬。
張后青給記者看了他家的蘆筍:這個你看,都是很老的,很粗糙的,損失很嚴重的,賣都賣不掉了,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我種了20畝地。
張后青全家種蘆筍已有整整十年,按照以往經驗,第一年播種,第二年育苗分株,到了第三年就可以采摘收成。
可3年前他用一批新種子種出來的蘆筍,卻跟一般蘆筍很是不同,這分叉的長相模樣是他們家以往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張后青指著地里長著的蘆筍,告訴記者,像這樣子的就賣相不好了,就不好賣了,明天就像掃帚一樣了,全部都裂開了。
不止張后青家的蘆筍出了問題,和他購買了同一批種子的農戶們,種出來的也是這般模樣的蘆筍。他們說,普通蘆筍頭部不散花,莖稈壯實,3元一斤隨便賣,而像這樣的散花蘆筍,就算賣2塊5一斤,還得看有沒有人敢收。
蘆筍種植戶吳中利告訴記者:人家要哪個,你比一比,賣不掉,哪里賣,損失大概十萬。

農戶們說,這種子還是進口的,據稱是格蘭德品種,是通過衛康蔬菜合作社從農科院購買的,每罐8200元,據說能種6600多平方米地,他們總共買下了10罐。
于是記者找到當時代買的衛康蔬菜合作社,負責人也是滿肚子委屈,因為農戶們天天來討說法,他們只能先把這些散花蘆筍全部收購再找銷路。負責人說,他們也不想繼續"背鍋"了,已經在跟農科院接洽此事。
衛康蔬菜合作社負責人韓帥說:我覺得應該是種子的問題,農科院說會出面解決,但是在跟領導商量,還沒有給我們回復。
記者從這個品牌蘆筍種子的美國公司官網看到,該品種應該是筍頭緊實的蘆筍,記者又把崇明農戶碰到的問題通過郵件方式告訴該公司,對方表示,此前從來沒有收到過此類投訴。而這個品牌的種子在網購平臺上也比比皆是,產品賣點也是不會散頭。
那么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記者前往上海市農科院了解情況。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批格蘭德品種的蘆筍種子是改良品種,一般種到十幾厘米時就要收割,一天摘兩次就能有效避免頭部開叉的問題。
上海市農業科學園藝所工作人員龔靜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這個是我們前天下午采過的,第二天早上再采,這個時候拍的,如果前天下午不采的話,那就是長得很高,五六十公分,那就是容易散頭了。

那么,真的只是采摘技術的問題嗎?根據相關規定,正規進口種子的經營單位 必須具備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進口種子審批文號和引進種子檢疫審批單,這三證缺一不可。于是記者提出能否查看這批種子的相關憑證,此時對方承認,這批種子引進時換過供應商,確實沒有走常規的流程。
上海市農業科學園藝所科技人員陳利明告訴記者:盡管換了一個公司需要重新審批一次,但這個流程是我們沒做好,當時我們進來也比較急,代理公司也沒打給我們。
上海市農業科學園藝所所長朱為民告訴記者:工作人員對這個品種進行了引進,并沒有對蘆筍,在地里面達到40公分不開花,這個性狀,沒有進行評估和研究,這是我們工作人員失誤的地方。
負責人介紹,這一批種子總共引進了13罐,除了投訴的這幾戶外,其他農戶他們也已經在主動對接,爭取妥善處理后續事宜。
根據相關規定,我國正規進口的種子應該都拿的出"三證",而這批進口種子卻拿不出齊全的證明,也就不得不讓人對其來源存疑。到底是沒有走引進程序的進口正品,還是壓根兒就是冒名頂替的山寨貨呢?希望有關部門能引以為戒,在進口種子的采購、引進過程中,嚴格遵照相關流程手續,以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否則,種子質量有問題,最終受傷最多、付出巨大代價的還是農民兄弟。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瞿軼羿 見習記者:朱齊越 攝像:沈佳駿 唐曉蒙 編輯:范飽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