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這兩天,筆者在網上看到一篇寫大白菜的文章,感觸頗深。文章大意是說:“河北省玉田縣的慈玉牌包尖白菜連續三年被香港百佳超市訂貨,除了香港市場,北京、天津的中高端市場也紛紛預定。盡管兩顆禮盒裝的大白菜賣到55元,也抵不住人們的購買熱情。
在文章中,作者也解析了大白菜持續走俏的原因。筆者對此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包尖白菜從種植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建立綠色種植基地,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提高白菜的質量和產量。同時,打造品牌,形成差異化。
很難想象,幾毛錢一斤的白菜,會被別人賣到兩顆55元,并且還很暢銷。其實,白菜的這種高級玩法,也給其他農產品未來發展提了個醒,是時候升級了。
【奧秘】如今,人們的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反映在吃方面就是,注重健康注重養生,哪怕多花些錢也無所謂。所以,農產品經營者就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把控好農產品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農產品。
而經營者不僅要在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還應該懂得“包裝”農產品。眾所周知,同一種農產品就有數十個品種,有按照種植地區劃分的、有按照樣貌劃分的。于經營者來說,他們知道自家的產品與其他品種的差別,但是對消費者來說,蘋果就是蘋果,梨就是梨,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區別。
比如,筆者前幾天去水果攤買水果,一個5平米地方竟然放置了8種橘子,除了價格外,筆者根本看不出還有什么區別,老板也只是告訴7元一斤很甜。所以,農產品一定要差異化經營,形成獨有的品牌。就像褚橙、慈玉白菜,消費者一聽就知道和其他品種不一樣。
農產品有了品牌之后,經營者就要在包裝上下功夫,如何包裝才符合人們的審美、講什么故事、輸出怎樣的情感,才會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相對而言,“包裝”到位的農產品,賺錢能力自然不言而喻。就像慈玉白菜,針對的消費人群為中高端,賺這部分人的錢便容易些。(小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