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EF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落實國家科教興農戰略,發動社會力量支持農業科教事業,農業部決定設立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為“基金會”)。1995年7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復同意,1995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2005年4月被確定為全國性公募基金會。2017年3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認定為慈善組織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
20多年來,基金會秉持“助力‘三農’追夢”的公益理念,鎖定農業科技教育領域,致力推動服務“三農”的公共事業發展,不斷完善組織機制,深化制度建設,拓展業務空間,規范有序可持續的發展能力日益提升。根據國情農情和自身實際,及時調整健全理事會和監事組織,注重發揮各領域、各行業的專家咨詢決策作用;適時制(修)訂基金會章程、捐贈辦法、本金運作辦法、人事財務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和項目獎勵資助辦法等各項制度,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基金會牢記使命,履行承諾,高舉服務“三農”的旗幟,廣納賢言良策,傾力募集國內外資金,因時因地設計資助項目,整體業務能力逐步提高。一是本金規模穩步增加。由成立之初的5000多萬元,擴增到目前的17000多萬元,增加了兩倍多。二是項目獎勵資助額度不斷擴大。從成立初期的年均支出1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600多萬元,是成立初期的6倍。三是常設獎勵資助項目種類增多。初期僅有中華農業科教獎、神內農技推廣獎、何康獎學金3個獎項,現新增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風鵬行動·種業功臣、風鵬行動·新型職業農民、全國十佳農民、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西藏農牧學院農科優秀學生獎學金9個項目。四是實現了項目資助全面覆蓋。由初期的有限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行業,擴大到目前除港、澳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外,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農牧漁業各行業。五是資助對象主要面向基層。受資助人員既有農業科教高端人才,又有農業院校在校學生,既有縣級以下農技推廣人員,又有農民。六是受助人多面廣。基金會累計獎勵各類人員4000多人(次),資助項目500多種,累計獎勵資助等支出11670萬元,為促進鄉村振興奉獻了綿薄之力。基金會資助出版的農業學術專著《農業大詞典》《棉鈴蟲研究》《草業科學研究方法》等獲國家圖書獎。基金會資助的“農民育種家”李登海、“小麥之父”李振聲、雜交稻專家謝華安、海洋漁業資源專家唐啟升院士等一批科技人員及其研究推廣成果,為中國食物安全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基金會出版發行的《農諺800句》《農詩300首》和《農業物種及文化傳承》均獲國家圖書館館藏。農耕文化系列書籍的出版發行,充分展示了中華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營造了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
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美則中國美,農民富則中國富。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代,基金會將繼續堅持架設社會公益慈善金橋,助力農業科教事業的宗旨,全面落實誠信、規范、進取、和諧的精神,堅持突出社會公益事業、突出社會發展戰略、突出政府職能補位的“三突出”原則,扎根“三農”沃土,惠及億萬百姓。熱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企業家和社會組織奉獻愛心,繼續關心支持監督基金會的成長和發展,進一步拓寬基金會募集資金渠道,力爭把本金做大、做強,為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助力,為支持鄉村振興助力,為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助力,為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助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基金會的聯系方式:010-59194457郵箱地址:casef4458@163.com基金會網站:www.casef.agr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