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春華秋實結碩果。田間看稻,自然會想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尤其是對我而言,袁隆平院士以87歲高齡在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上的精彩報告,至今仍是歷歷在目。再次見到“袁老”,欣喜于他依然精神抖擻,更加健談。
9月27日,南方農村報記者跟隨三亞市副市長李勁松、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一行來到長沙看望袁隆平院士,受到了他的親切地接見。
從三亞南繁到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從“三系”配套到“兩系”雜交,袁老講起水稻育種技術來如數家珍。“現在,我們已經研究出了不吸收鎘的品種來,這是水稻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講到這里,袁老有點激動。他說,這項突破技術就是通過分子育種手段,把水稻品種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基因“敲除”,這樣培育出的品種就不吸鎘、不含鎘。
李勁松副市長對袁隆平院士永無止境的科學精神很是感動,并表示一定會利用國家南繁基地的優勢,通過三亞這個國際窗口,將中國先進水稻技術推向世界。李勁松表示,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的成功舉辦,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全球在水稻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受到了來自政府和行業的雙向認可。對此,李勁松代表三亞市政府向以袁隆平院士為論壇主席的主席團表達最誠摯的謝意。
為更好地推動中國水稻全球化,推動水稻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李勁松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的籌備情況,并誠邀袁隆平院士繼續擔任論壇主席。
袁隆平院士在聽取了相關匯報后,肯定了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取得的成果,并對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召開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等內容提出了建議。“我樂意擔任論壇主席”袁隆平笑著說。
據了解,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將于2018年4月在三亞舉行,將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國際水稻合作進行,更加增加國際化元素。同時,三亞市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還共謀“南北論稻”, 實現種業和米業的有機銜接和產業升級。在近日舉辦的首屆中國(哈爾濱)國際水稻論壇開幕式上,還召開了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新聞發布會。目前,第二屆中國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全球新品種新技術已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并為重點科研單位和企業提供不超過20畝的專區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