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日,合肥本土種子企業豐樂種業科研工作捷報頻傳:9個水稻、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或省級審定。同時今年在科企合作上再出新成果,合作選育及引入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種7個。這是豐樂種業繼近年來調整科研思路,加大科研投入,構建科研新體系之后取得的成果。
今年4月,科技部農村科技司調研組來到豐樂種業調研,介紹了科技部將實施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種業自主創新工程”,指出目前我國種業大而不強、企業研發能力薄弱、科技資源流動不暢、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等亟待破解的重大產業瓶頸問題,對種業龍頭企業寄予厚望: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以科技創新引領種業跨越發展。
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到行業首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從農業部首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到入選農業部科技扶持的優勢企業。近兩年,豐樂種業站在發展新起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向種業創新制高點闊步進軍,打造現代化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構建科研人才隊伍,為推動現代種業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一、打造現代科技創新體系
(一)變小作坊式研發為集團軍作戰
種業創新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常年沖鋒在科研第一線,豐樂種業總農藝師深有感慨:“我們必須建立現代化研發體系,建立現代化、大規模、高通量的、工廠化的研發流程,改變小作坊式研發的老套路。”
建立現代科研體系,與國際種業巨頭接軌,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從材料選育到上市,一個品種從培育到推廣到市場需要5-7年時間,投資大、時間長。在國內,建立現代科研體系的種子企業還不多。豐樂種業近年研發投入占年銷售額比重達到3%-5%,目前已建立并完善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育種和生物育種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研發創新能力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領域處于領先水平。
在種子選育過程中,科研人員需要進行高效合理的分工,有人負責材料選擇和創造,有人負責組合測配,豐樂科研人員形象地比喻說,“組合測配也就是在種子之間當‘媒人’,形成上千上萬個組合,配出來之后再進行優勢比較,其中約有10%的組合中選,然后再升級布點,測試篩選兩三輪后,才能參加審定試驗。”如果沒有充分的選育和測試,培育出的品種具有很大的風險。為了提升新品種選育效率,準確掌握品種適應性,豐樂種業在全國布設了7個育種試驗站、5個生態測試站和300多個測試點,“專門找‘病窩子’ 、‘風窩子’,測試品種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的生長情況。”豐樂科研人員介紹說,去年,豐樂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了遼寧沈陽和甘肅張掖育種站,“一個站下面有20個左右的測試點,東北以前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空白,現在我們在東北大糧倉也有了自己的測試網絡”。今年,豐樂種業還計劃在華南建一個華南育種站。
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豐樂種業還與中國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全國二十多所知名科研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通企業與科研單位、研發與市場的壁壘,共同建立高效完善的種業研發平臺。從2016年開始,豐樂種業以兩大工程“國家層面的企業自主創新工程,省級層面的育繁推一體化培育工程”為抓手,積極培育研發能力,在研發平臺的建設方面用力更大,速度更快。
2016年,豐樂種業對分子實驗室進行改造升級,實驗場地比過去擴大了一倍,達到800平方米,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試驗檢測設備200多套。今年4月,豐樂種業“農作物種子新技術與新品種創制實驗室”被認定為2017年第一批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同時,投資1.2億元的豐樂種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也已開工建設。
(二)建立現代育種手段: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來,豐樂種業與浙江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基于分子標記技術的稻瘟病、稻曲病的抗性改良,并取得明顯成效。
水稻抗稻瘟病取得重要進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功不可沒。所謂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利用分子標記與決定目標性狀基因緊密連鎖的特點,通過檢測分子標記即可檢測到目的基因的存在,達到選擇目標性狀的目的,具有快速、準確、不受環境條件干擾的優點。例如,豐樂種業開展基于分子技術的抗稻瘟病育種改良,在苗期檢測階段,提取葉片到實驗室檢測,“一檢測就能知道有沒有抗稻瘟病的基因,減少田間工作量,降低研發成本,育種時間可以縮短30%。”
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種子企業能夠開展規模化、高通量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豐樂在國內走在了前頭。借助新技術,豐樂種業的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取得重要進展,一個品種已通過審定,一個品種已經進入品種試驗綠色通道,多個品種正在進行測試。
三、科技創新取得三大成果
天道酬勤。豐樂種業在科研領域的深耕,開始收獲顯著成果。
1.新的不育系、恢復系的選育進展明顯
不育系是水稻育種程序的核心材料,一個好的不育系,可以產生一大批品種。通俗的說:“科研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長得健壯’的、‘長得漂亮’的品種組合到一起,測配選育新型優質品種。”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種植模式的轉變,市場對水稻品種不僅要求品質和產量好,對抗倒伏和抗稻瘟病等抗病抗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圍繞市場新需求,豐樂種業加大對廣占63S、Y58S、1892S、隆科638S等主流不育系的改良,近兩年已經通過5個新不育系鑒定。
2.花粉培養技術取得重大成功
加快育種速度,是提升種業核心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花粉培養,大大加快了材料選育的進度。從材料選育角度看,速度要加快50%-60%。目前,豐樂種業水稻花粉培養技術已經建立成熟的技術程序,屬于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今年,豐樂種業將擴大花粉培養群體,擴大育種規模,在新技術應用上繼續領跑。
3.玉米機械化籽粒直收取得重要進展
伴隨城鎮化進程,農村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一直以來玉米機械化粒收沒有解決。瞄準現實“短板”,豐樂種業近兩年在玉米機械化籽粒直收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技術使用后,玉米在收獲過程中完成“脫粒”,但是對玉米品種要求較高,籽粒含水量要低,破碎率要低,棒子不能掉,抗倒性不能差,站桿能力要強。而今,豐樂種業在玉米品種的儲備上,也做了比較好的準備。
四、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機制
搶占育種創新制高點,人才是制勝的關鍵。今年3月份,全國勞動模范、豐樂種業總農藝師王浩波,豐樂香料科研帶頭人孫清華,雙雙入選合肥第八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5月,豐樂玉米科研帶頭人王利明,榮獲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近兩年,豐樂種業改革用人機制和薪酬體系,著力解決人才發展不均衡、專業人才流失等問題,培育一支高、精、尖的現代化科研集團軍。
讓人才與企業共生共榮。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和醞釀,今年5月,豐樂種業出臺《種業專業技術崗位聘評管理辦法》,為專業技術人才設置單獨晉升通道,打造職業發展空間,激勵人才脫穎而出。同時,豐樂把科研人員的品種效益獎勵提升到毛利的5%,突出實際貢獻和實際效益。體現了豐樂種業人才發展的一貫理念:強調貢獻,堅持以奮斗者為本,依據貢獻大小決定薪酬水平,講學歷、資歷但不唯學歷、資歷。
兩年來,豐樂種業著力培育技術型團隊,組建了超過百人的研發團隊,擁有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和合肥市“228”產業創新團隊等一大批科研精英。而今技術人員專門晉升通道的開通將更有效的激勵專業技術人才發揮作用。(李歡 記者 梁昌軍)

玉米最新品種豐樂303


豐樂種業率先組建分子標記實驗室

豐樂種業肥西綜合試驗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