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種植結構調整,我省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省內小麥產不足需,每年缺口近200萬噸,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為此,我省提出,今后一個時期,小麥生產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促進小麥生產穩定發展。
29年下降1000萬畝
隆冬時節,冬小麥已進入冬眠。在我省中東部地區,昔日連綿起伏的整片小麥田,如今只剩零星的小麥地。
甘肅是我國北方冬春麥混種區,隴東、隴南為冬小麥主產區,沿黃、河西為春小麥主產區,隴中為冬春麥混種區。小麥是我省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群眾普遍喜愛的主要口糧,在全省糧食生產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家里有糧,心里不慌”。幾年前,記者在安定區香泉鎮后灣村農民楊繼春家里看到,楊家專門用三間房屋來存放的糧食,一家人5年都吃不完。提起小麥,楊繼春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小時候因為干旱,小麥產量低,年年不夠吃。包產到戶后,他把家里80多畝地全部種成了小麥,幾年時間,就堆滿了糧倉。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再加上小麥種植效益較低,全省小麥種植面積持續減少。
“糧食多得吃不完,口袋里卻沒有錢花”。楊繼春說,后來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他家的小麥地自然種上了馬鈴薯。2005年,楊繼春還被評為安定區馬鈴薯種植狀元,政府獎勵了一輛農用車。如今他的80多畝耕地只留了兩三畝種小麥,作為一家人的口糧。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我省小麥播種面積逐年減少。已由1985年的2229萬畝下降到2014年的1184萬畝,29年下降了1045萬畝,種植面積減少導致產不足需,每年全省小麥需求量約450萬噸,而生產量僅250萬噸左右,缺口近200萬噸,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產量低效益更低
甘谷縣大石鄉河南村是我省中部地區典型的干旱山區。在村民王效明的記憶中,小時候經常向外地的親戚借糧吃,長大后外出打工,掙來的錢主要還是買糧食。
河南村文書李文昌介紹,村里243戶人家,2800多畝土地,小麥是主要作物。由于干旱糧食產量很低,平均畝產50公斤左右,要是遇上旱情嚴重的年份,甚至連籽種都收不回來。
我省氣候類型復雜、生態類型多樣,小麥種植區域廣泛,四季都有小麥生長,但氣象災害頻發、季節性干旱常駐,致使小麥單產水平總體較低。同時,我省以旱地小麥為主,旱地小麥種植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0%以上,全省水澆地小麥面積僅有300多萬畝。
省農牧廳種植業處處長李福說,當前我省小麥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量和效益低。由于干旱少雨,旱地小麥常年平均畝產僅160公斤左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種植效益低而不穩。
2013年,根據蘭州市價格成本監審局對9戶定點農調戶小麥生產成本及收益情況的審核匯總數據顯示:單產下降,成本上升,小麥收益較2012年明顯下降,每畝凈利潤由上年的盈利23.64元轉為虧損46.35元。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農民播種小麥仍是傳統的手撒播種,不僅造成種子浪費,而且田間病蟲發生重,后期容易出現脫肥、倒伏。同時,農民互相串換種植的現象也很嚴重,造成小麥品種“多、亂、雜”現象嚴重,影響了產量和品質。
“現在種植小麥遭受野生動物的破壞也很嚴重”。白銀市平川區一些農民抱怨說,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增強,野生動物的繁殖能力大幅提高,現在地上跑的有田鼠、兔子,天上飛的有野雞、麻雀、烏鴉等,在小麥快成熟的時候,動物們就紛紛前來與農民“搶糧”。
讓農民無可奈何的是,為了一年的收成,每天從早上開始就要到麥地趕動物,“喊得嗓子痛,累得胳膊抬不起來”。農民紛紛表示:“以后不種麥子了,太費人,動物根本趕不走,如果不管地里的野生動物,小麥就會顆粒無收。”
穩定面積主攻單產
為促進小麥生產發展,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農業部近期召開了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發展座談會。會后,省農牧廳專門出臺了抓好小麥生產的通知。
李福介紹,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小麥生產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促進小麥生產穩定發展。
在面積不能增加的情況下,提高單產仍然是我省小麥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改進栽培技術,使用良種,提高小麥單產是確保我省口糧安全的重要途徑。
李福認為,首先要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要結合實施種子工程,加快選育一批耐寒、抗旱、抗病的新品種,還要對現有的一些主推品種開展提純復壯。每個高產創建萬畝片建立200畝種子繁育田。推進技術集成創新。要結合小麥高產創建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集成一批區域性、標準化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特別要推廣一膜兩用、全膜覆土穴播、寬幅精播等抗旱節水技術,為小麥的持續穩定增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小麥病蟲害主要是蚜蟲、條銹病等,要及時防控”。省植保植檢站站長蒲崇建說,天水隴南條銹病的菌源區要實施關口前移,推行藥劑拌種,壓低菌源基數。同時實施“一噴三防”。小麥生長發育后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易受干熱風、病蟲害、倒伏、早衰等影響。實踐證明,有效的措施就是開展“一噴三防”。這項技術有政策支持,關鍵是落實到位。
要想提高小麥產量,精細整地和適量播種也很關鍵。重點是開展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層結構,做到保墑抗旱防凍。要考慮品種、區域、播期等因素,把握好播量。要加強農機手培訓,規范操作,做到適量播種。
業內人士指出,在小麥生產中,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種植。加快構建新型經營服務體系,既要發揮農技推廣隊伍的主體作用,又要培育以農機作業為主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機耕、機播、機防、機收等作業,提高小麥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這樣才能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