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第四期中國超級稻(資料圖) 唐小晴 攝
中新社三亞4月12日電(記者尹海明黃藝)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12日在海南三亞開幕,論壇吸引了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10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同臺論“稻”。
袁隆平在論壇上透露了超級雜交稻發展新進展。“今年我們正在向新目標畝產1130公斤即每公頃17噸攻關,如果大家有空,去開開眼界,我們現在有(產量目標為)17噸的超級雜交稻,我有把握說,有90%的可能性上17噸。”袁隆平演講時說。
袁隆平介紹說,農業部于1996年立項超級雜交稻育種計劃,共分四期。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于2014年取得突破,經農業部組織專家組驗收,在湖南溆浦縣百畝片畝產達1026.7公斤(15.4噸/公頃)。根據進展情況,我們提出第五期超級稻,指標為16噸/公頃,即1067公斤/畝。通過育種攻關,2015年首先在云南實現了16噸/公頃的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分別在論壇上發言,為水稻育種科技創新方向、稻種稻米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水稻產業走向世界的發展路徑等建言獻策。
論壇組委會稱,海南是“一帶一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支點,是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所在地,南繁種業有條件、有機會引進來和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遍布農業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在三亞進行全球種業國際合作潛力巨大。
據了解,本次論壇吸引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業界人士參加。除了學術論壇,論壇期間還將展示500余個水稻新品種,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將與三亞市簽約“共建種子及育種材料交易工作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