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克零余子經過一個生長周期長成50-500克的栽子,再經過6-8個月長成種薯
□標準化育種模式大大提升山藥價值,促進產業良性循環
山藥隸屬于薯蕷屬,是我國傳統的藥食同源的塊莖類作物。其地下塊莖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富含植物多糖,是傳統的補氣藥材,對腎脾病、慢性腸炎等有輔助療效,尤其是近年來發現它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物,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薯蕷屬在我國有49個種,地下塊莖有長條形、圓形、腳趾狀等各種形狀,而我們常見的是長條形。
目前,山藥的品種較少,多是以品種外形特點或是地名來進行命名的地方種,如曹州雞皮糙山藥、羅次牛尾巴山藥、瑞昌山藥、安順山藥等等。曹州山藥也屬于鐵棍山藥,山藥的薯形如細長的鐵棍,表皮生長著像雞皮毛囊的粗糙斑點,因很像雞皮而得名,薯塊的質地堅硬,粉性足,久煮不爛,易貯藏。云南的牛尾巴山藥由于其爐頭部分細長如牛尾巴而得名,整體薯塊個頭較大,可長到手腕粗,色澤純白如棉,黏多糖豐富,抗氧化性能高,清香糯嫩,不宜久煮。江西的瑞昌山藥也是當地的一個特產,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適用性強,豐產性好,表皮不光滑且根毛多,甜潤爽口,久煮不糊,耐貯耐運。貴州的安順山藥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個頭較大,長度較短,易于采挖,皮薄肉嫩,淀粉顆粒較大,口感與牛尾巴山藥相近。
傳統的山藥種質在種源上存在很大的弊端,基本是依靠農戶自己留種進行種植,導致山藥病害累積難以連作,種質退化的加快導致了產量不穩定,商品性較差導致利潤下降。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云南羅次莊園采用零余子進行種薯繁育,建立了標準化良種繁育體系,自上而下分為原種選育、良種擴繁、商品苗生產三個環節,良種繁育即在完成第一階段原種選育后,快速擴繁原種來供應第三環節的商品苗生產。選擇約5克的零余子和玉米間種生產標準化的種苗,對生產出的食用塊莖進行標準化分級,隨之進行標準化包裝,并按照標準交割庫管理和倉儲。羅次莊園還負責生產過程中的標準化技術服務,采用“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生產模式,把農業生產交給農民,用服務引領標準化,這樣建立生產模式可以在全國進行復制,大大提高了山藥的價值。2016年,羅次莊園開始山藥原種規模化擴繁試點,從姚安大棚試種情況看,每畝5000株山藥,現金收益1.8萬元,留種價值0.4萬元,扣除生產成本,收益可達一萬元。去年羅次山藥還在山東聊城種植了4000株,口感和產量都不錯。今年他們將在河北曲陽進行核桃和山藥套種模式的探索。2015年羅次莊園與海南大學薯蕷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利用細胞工程技術來生產山藥的組培苗,有望在種源上進一步提高純度和活力。
山藥在我國分布較廣,從南至北都有種植。一般三月份種植,生育期8個月左右,抗病性相對無翅參薯和參薯等較強,但也有些病害影響生產,比如炭疽病、枯萎病、疫病以及根結線蟲等,甚至氣候的變化也會導致生理病害。生產上應以防為主,土傳病害防治尤為重要,前茬作物如果是香蕉和辣椒,地下部分往往帶有根結線蟲和鐮刀菌,這些病菌也能侵染山藥,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非常大。健康的種苗對于山藥種植而言也同樣重要,生產上往往采用當年生產的薯塊來作第二年的種,這種種植方式很容易導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進一步累積,產生連作障礙,甚至會導致山藥品種的退化。
名詞解釋:零余子——山藥葉腋間常生有腎形或卵圓形的珠芽,名零余子又稱山藥籽,俗稱山藥豆、山藥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