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種業小、散、亂的現狀,安徽種業品牌欲奮勇爭先,“扛起”中國種業大旗。12月11日,豐大種業2016科企合作暨種業發展高峰論壇落幕。連日來,來自中國農業領域上百位專家學者齊聚黃山,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國種業的發展現狀,分享了種業的部分尖端科研成果,并認為安徽應加快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的步伐。
難題不少 中國種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規模小、缺乏核心技術、沒有核心的團隊,在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看來,國內種業目前面臨上述三大難題。
本次論壇中,中國水稻所、中國農科院、安徽農科院、豐大種業及國內多個省份的農業機構專家代表,帶來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他們就中國種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刻剖析,并為加強我國種業的核心競爭力建言獻策。
程式華表示,首先,目前國內排名前六的上市種業公司,其銷售量及利潤竟不及美國一家種業企業;其次,缺乏核心的技術,尤其是企業與掌握技術的科研單位聯系并不緊密;再次,沒有核心的團隊。據程式華介紹,就水稻而言,中國目前有75000份種子資源,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種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程式華說。
安徽是農業大省,也是種業大省,但由于種種因素,基層種業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因此,程式華建議,安徽應關注種業核心團隊建設,拓寬現代種業發展模式,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的轉變。
皖企爭先 “上”抓技術,“下”接地氣
一手抓科研技術,尋找科企結合點;一手抓服務,安徽企業欲在種業的未來發展中做出一番探索。
種子研發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的技術過程,科企合作將成為未來中國種業發展的大趨勢。程式華表示,種業直接面向市場,能最直接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同時,必須要向國際看齊,與技術“牽手”,創造高產、優質、安全的種業環境。
作為中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代表,扎根于安徽本土的豐大,一直志在打造中國種業的民族品牌,對農村、農民充滿情懷。11日,豐大種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豐大進軍種業,志在以品種創新來保證可持續發展,建設自己的強大研發體系,并致力于搭建真誠快捷的科企合作平臺,扛起中國種業的民族大旗。
“國內整個種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中國種業未來發展何去何從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豐大種業水稻公司副總經理何立斌介紹道,之所以主辦此次論壇,就是想與國內科研機構、高校等找到契合點。“這種規格、規模的論壇,今后年年舉行。”
李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