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中國農業領域研究的100余位專家學者9日在江西萬年縣發布《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科學家建議》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及其周邊地區和以南地區。
當日,“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在此間召開,來自中國水稻科技界、農業文化界、農業考古界、農業歷史界等百余名專家參加,活動旨在集中研討中國稻作起源,交流中國稻作起源研究最新進展,展示中國稻作起源地考古成果,梳理水稻在中國的馴化與發展脈絡。
人工馴化野生稻,是原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端,以此,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產、食用及儲藏加工等。以稻作為標志性特征的長江中下游遠古農耕文明,傳播到了亞洲廣大地區,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這是得到中國水稻科技界、農業文化界、農業考古界、農業歷史界公認的研究成果。
專家認為,從中國現代稻作科學奠基人丁穎開始,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研究人員,致力于論證中國的栽培稻起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等遺址發現了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遺存,有力印證了丁穎的“水稻起源于中國”的學說。
由此,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及其周邊地區和以南地區。“野稻馴化、萬年之源”,這一結論可在國內外宣傳、交流上廣泛使用。
未能到會出席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還向會議發來賀信,他在信中稱,“一萬年前,人類成功馴化出了栽培稻,這是人類稻作文化乃至人類農業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發端。作為水稻研究人員,要感謝萬年保存、保護了這么一個神奇的仙人洞遺址。”
萬年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東南岸,被譽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中國貢米之鄉。該縣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古文化遺址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陶器發祥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