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蘆曉春
近日,在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韓集鎮南馬村一塊150畝的玉米示范田里,隨著一臺聯合收割機轟轟駛過,黃燦燦的玉米粒像開閘的水從收割機出糧口泄出,沒多久就把運糧車的車斗裝了個滿滿當當。“可以像小麥一樣直接脫粒機收,這個玉米品種真是好!”農戶老韓嘖嘖稱贊道。
北京市農業局種子管理站品種科科長福德平告訴記者,老韓所稱贊的玉米品種正是由北京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育成的“京農科728”,該品種具有品質好、早熟性好、籽粒后期脫水快、抗倒伏、產量高等特點,適宜在京津冀早熟夏玉米區種植。目前,這一品種在三地的種植面積達400萬畝。
據了解,玉米是京津冀地區第一大糧食作物,在區域農業中占主導地位。京津冀早熟夏玉米區常年種植面積在1500萬畝左右,占京津冀玉米總面積的30%以上,對糧食增產貢獻較大。然而,因該區域主要種植的玉米品種應用年限較長,種性退化,生育期偏長,不能很好地適應機械化籽粒直收和抗旱節水的需要。
針對上述問題,京津冀三省市種子管理部門通過綜合考量品種的早熟性、豐產性、品質、抗倒性、抗旱性、適于機械化籽粒收獲等性狀,從北京育種單位自主創新育成的玉米新品種中篩選出機收抗旱新品種“京農科728”和抗旱新品種“旺禾8號”,以“京津冀夏玉米機收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示范”項目為紐帶,大力示范推廣,并同步開展新品種高產高效制種技術和栽培技術研究,以實現良種良法配套。
目前,這兩個新品種在三地的示范面積達10萬畝,其中“京農科728”8萬畝,“旺禾8號”2萬畝。兩年來,經過三地種子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兩個品種在京津冀地區的推廣面積已達到700萬畝,累計增加經濟效益近7.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