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規劃制種基地。兼顧制種歷史、群眾基礎、自然條件、社會化服務發展等因素,規劃確定普順、周嘉、沙坪、曹回、新民、高安等6個鄉鎮建設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劃分現代種業園區、制種示范區、制種主產區。
(二)明確重點建設內容。一是以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整合涉農資金建設基地道路、機耕通道,使農業機械、農用物資和農產品能順暢通達。二是以監管服務能力建設為抓手,建設種子信息管理平臺和質量追溯系統,逐步實現種子生產全程質量監管。三是以全程機械化和集成技術建設為突破口,推進水稻制種社會化服務,推廣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四是以落實保障機制為推動力,充分調動制種企業、合作社、大戶,以及制種鄉鎮的積極性。
(三)實行工程招標和物資采購。工程類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招投標,牽頭實施單位根據項目內容擬定招標方案,明確項目細項,按照招投標管理要求進行公開招標。種子檢驗檢測站、信息化平臺等相關設施設備采購實行政府集中采購,。農膜、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實行補助制,由企業、合作社、農戶自行購買,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按標準補助。
(四)開展技術推廣和培訓。品種推廣上,從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種子企業引進一批新特雜交水稻品種,通過試驗示范篩選適宜我縣的優良品種3至5個,在項目區域種植推廣。技術推廣上,聘請市農科院、西南大學等院校制種專家,開展培訓,為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五)強化監管和服務。適時開展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專項檢查,督促制種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完善生產檔案,加強質量控制,提高種子質量。開展質量監督檢測,每年檢測種子樣品1000份以上。加強服務建設,重點建立縣-鎮-村生產服務網絡和開展社會化服務。開展制種全程技術指導服務,提高全縣制種水平;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服務。
(六)組織項目驗收。雜交水稻種子收獲前,由縣農委、財政局組成聯合驗收組,對項目鄉鎮實施情況進行驗收,并做好項目總結。(朱世國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