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兵本報記者何燁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樹春,出身農村、學農學,懷著一顆“傾情助農”的赤子之心,一直干著農技推廣的活,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上世紀90年代,北林的水稻技術還很落后。1994-1995年,張樹春被派到日本學習水稻栽培技術。畢業時,他放棄了留在日本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家鄉的農技推廣崗位上,先后主編了《寒地西瓜嫁接技術》、長達45萬字的《種植業實用技術問答》及《耕地地力評價與配方施肥技術實踐》等著作。現在《種植業實用技術問答》已成為全省農技推廣系統技術人員的工作手冊,這也是全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行業第一本綜合性著作。
掌握新科技,把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變成農戶家中沉甸甸的糧食和腰包里鼓鼓的票子,這是農技推廣的根,也是最終目標。
2000年前后,北林區率先推廣大中棚水稻旱育秧。張樹春帶領區鄉農技推廣技術骨干,講解大中棚育秧的好處,可農民接受的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現了對著干的現象。民興村村民李二小子對這項技術十分抵觸,張樹春多次到他家中進行講解,后來終于答應使用大棚育秧。可在李二小子育苗時,在大棚里又偷偷地扣上小棚。結果,秧苗出現了嚴重的病害。秋后一算賬,他比使用大棚的農戶一坰地少打了2000多斤,少賺了3000多元。這下子,李二小子服了:“張主任,我后悔沒有聽你的話啊。”現在的李二小子成了科技種田能手,也成了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好幫手。
2005年他聯合村民成立了北林區第一家以科技為主導的農民合作組織——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實行“六統一分”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組成員程序到北林實地考察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后,感慨地說:“在北林區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我看到了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200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八屆世界大豆會議上,他作為全國農技推廣戰線唯一的一名農技推廣人員代表,向與會的中外專家作了“如何當好一名農業技術指導員”的專題匯報,得到了世界各國同行專家的充分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