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調查

重慶市武隆縣滄溝鄉惠眾西瓜合作社社員在采收西瓜。本報記者鄧俐攝
編者按
為解決合作社“貸款難”“貸款貴”,農業部2014年起在北京、湖北、湖南、重慶等省市開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以撬動金融資本對合作社的支持。
重慶市在開展擔保保費補助試點過程中,不僅發揮了政策性涉農融資擔保機構的積極性,降低了合作社的融資門檻和風險,更探索了“變補為投”的財政資金投入新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農業。
本報記者鄧俐實習生陳雨
8月下旬,重慶市武隆縣滄溝鄉的惠眾西瓜合作社里熱鬧非凡,幾輛貨車停靠在瓜棚旁邊,瓜農們正忙著把西瓜搬上車。望著生機勃勃的基地,合作社負責人葉仲宇說:“沒有重慶農業擔保公司,就沒有現在的合作社。”合作社目前有1500余名社員,基地面積約1萬畝,年產西瓜2.5萬噸,產值約2500萬元。
葉仲宇所言不虛。2014、2015年,基地的西瓜因災絕收,靠160余萬元擔保貸款渡難關;今年遭受暴雨襲擊,基地靠38萬元的擔保貸款得以重建。有賴于農業擔保公司的支持而解決融資難的合作社不止“惠眾”一家。
在重慶,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已累計落實擔保費補助400萬元,撬動了1.7535億元的銀行信貸資金支持合作社發展,放大中央財政資金倍數達43.84倍。重慶“農擔”公司去年平均為每家農民合作社降低融資成本27.7%,這些合作社的銷售收入比獲得貸款擔保前增加了35.1%,直接帶動上千個農戶增收。
是什么樣的機制激發農業擔保公司的積極性,有哪些措施來撬動社會金融資本支持農業,又有怎樣的手段來防范金融風險?重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多方聯動是保證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
政策性擔保公司承接:建成農業金融聯絡站,創新反擔保措施
重慶的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工作由政府機構、擔保公司、金融機構多方聯手實施。政府提供保費補助款,重慶農業擔保有限公司為合作社貸款提供擔保,合作社享受保費全額補助,銀行為合作社集中授信、發放貸款。
成立于2006年的重慶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簡稱重慶農擔)是一家政策性專業涉農融資性擔保機構,以重慶市農委為出資人代表并負責管理和政策業務指導,市財政局負責資金使用和財務監管,主要為涉農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
“重慶農擔的介入有效緩解了涉農企業和農戶因有效擔保物不足導致的貸款難。”據公司董事長湯文志介紹,僅2015年,該公司就為90余家農民合作社出具擔保批復,為73家農民合作社提供擔保貸款10135萬元。今年農業部下達補助資金290萬元,僅上半年,公司已經為合作社融資超過1億元。
“公司成立10年來,已形成‘政府+擔保+銀行+農戶(涉農經營主體)’的‘三權’抵押融資擔保貸款模式。”湯文志告訴記者。去年,公司在全市各區縣組建農業金融聯絡站,用于開展農民合作社擔保項目的初選、推薦以及保后管理工作,這大大縮短了合作社融資服務進程。同時,針對合作社擔保需求的季節性和時效性特點,公司突破業務部門限制,成立工作小組,批量開展合作社擔保貸款項目調查工作。
反擔保措施的創新是重慶農擔解決合作社貸款難的又一法寶。該公司為合作社量身定制反擔保措施,通過農民土地承包流轉經營權抵押、生物資產抵押、合作社聯保、合作社核心成員互保、地上附著物及管理房、大棚設施設備抵押等方式,大大增強了合作社的融資能力。
此外,重慶農擔還探索與業務主要區縣政府按照1:1的比例共建融資項目風險金池,為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貸款提供風險保障,大幅降低他們的實物抵押反擔保要求。
市財政資金托底:增加專項投入,增設政策性保險
成立于2007年的萬州區農建家禽專業合作社是擔保保費補助試點的受益者。這是一家提供家禽養殖技術培訓,種苗、飼料、獸藥采購、配送及銷售“一條龍”服務的國家級示范社。“盡管合作社規模不小,年利潤率有保障,但因難以直接從銀行貸款,合作社發展受阻。”合作社理事長丁書清說。
在獲知貸款擔保保費全額補助的消息后,丁書清向重慶農擔申請240萬元擔保貸款,用于畜禽產品銷售的資金周轉。這筆貸款讓合作社業務迅速壯大,帶動社員創收近3億元。“收入增加,社員的凝聚力也更強了,合作社發展將更有希望。”丁書清說。
據重慶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級財政去年安排17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其中1000萬元用于示范社建設,500萬元用于扶持32家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發展,200萬元用于扶持5個區縣開展“農社對接”試點。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把合作社的發展與扶貧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在項目選擇上,貧困區縣的項目占比超過60%,以此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此外,為減少農業生產的意外損失,重慶市財政局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新開發價格指數、土地收益新型保險產品等3個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總數達到31個。2015年,投保保額134.8億元,參保農戶105.2萬戶(次),已決賠款1.16億元,受益農戶達17.5萬戶(次)。
多方聯手創新: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培育農業農村金融市場
為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體系,扶持農民合作社創業發展,重慶市探索出了“變補為投”的財政股權投資新模式。由重慶市農委牽頭,重慶市農業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資產公司”)發起成立了首期2億元規模的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創業投資基金。
據資產公司負責人介紹,創投基金主要用于耕地整理、農田水利和主要農產品高產基地創建項目,畜禽水產品標準化養殖、種養業良種生產經營項目以及現代種業、農機裝備制造、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和高科技農業項目,加大對農民合作社擴大再生產、消費升級和自主創業的支持力度,促進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2015年,有19家農民合作社獲得基金投資,共計6510萬元。
有專家指出,相較于傳統財政資金的直補方式,創投基金放大了現有財政資金直補政策的效應,擴大了受眾人數與支持面,是財政資金投入模式的新探索、政策兌現的重要渠道、建設農村金融體系的新舉措。此外,資產公司與三峽銀行總行確定的“投+貸”的模式(即30%政府引導資金直投+70%三年期銀行信貸匹配),撬動了社會金融資本進入農業,有利于農業農村金融市場的形成和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