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貯玉米需要再討論
我寫了一篇《青貯玉米要糧飼兼用》的博客文章,推到微信后點擊量超過五千人次。贊同者眾,也有反對者。其中某些觀念需要澄清。
大京九公司張玉強發帖稱:“我國的青貯玉米不但有品質評價標準,還有品種審定標準,是青貯玉米方面標準最完善的國家,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的聽信一些所謂的外國‘專家’的忽悠,支持國貨,愛我中華!”你聽這口氣,把坑農上升到愛國高度!這帽子實在不小,但分析青貯玉米這個領域,今后被坑害的可不是農民,而是種子企業。
我在文章中說,育種者不要單獨決定育種方向,要聽聽其他專家的意見。具體到青貯玉米育種,應當尊重用戶要求。我們的下游用戶包括養殖業和草業的高端專家。這包含著育種有關的技術原理,但更是一個態度問題。對用戶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青貯玉米育種和種子企業應當想明白,中國乳業剛剛走出三氯氰胺的陰影,就遭遇全球性乳業產能過剩危機;我國現代乳業剛剛起步,就面臨殺牛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乳牛養殖場要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就必須嚴控飼料質量,豈容玉米草冒充青貯飼料?
20年前濫用熱帶和亞熱帶種質是誤解,后來是固步自封,現在則是利益約束。育種者一個不小心就陷了進去。脫離生產實際的育種不可能支撐企業做大做強。
有人問我,國家科研經費是誰批準的?我回答他,這與國家科技項目沒有關系,是企業自己投資作青貯玉米育種。問題是一些體制內專家和官員對企業投資搞育種也揮舞“指揮棒”,橫加干涉。在某副處長指揮下,不但把2億元青貯玉米“學費”打了水漂,更把普通玉米品種研發打了80億的水漂。
一位學者型官員嚴厲地指出,學術定義不能亂來!他認為品種審定管制太多,該管的沒有用心去做,置國家利益或大格局于不顧,再多的小格局也只會被記錄為不作為,成為歷史罪人!這說的是管理者。
大京九所謂世界最完善的指標和審定,其實是最繁瑣和自亂陣腳的育種“指揮棒”。我國玉米品種審定過多地強調顧此失彼的商業指標,以行政準入代替市場需求,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修訂《種子法》時,國務院法制局和某些其他部門不贊成保留品種審定制度,理由就在于濫用行政審批。
審定標準設置權的濫用,是橫亙在商業育種面前的制度性障礙。農業供給測改革的最大問題就出在品種審定制度,而審定制度的僵化和越界管理,導致審定品種同質化,而符合市場需求的差異化優異品種卻基本上過不了審定關。
這位學者型官員的批評很尖銳很準確。農業的民生職能決定了它的保守屬性,種業的創新屬性與動態競爭又決定了必須尋求價值的創新突破。僵化的游戲規則,缺乏傾聽與包容,保守與創新的矛盾自然會在市場上表現出來。其后果就是拖累種業發展。
青貯玉米育種專業性很強,更容易暴露出太多的體制內外矛盾,那些繁瑣和自亂陣腳的育種“指揮棒”本質上屬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只不過領域太小,不容易引起普遍關注罷了。但這是審定制度必須改革的活生生標本!
某種業老板跑了一趟美國和巴西就以為看懂了種業,看懂了育種,遇到點麻煩便打起愛國旗號,聲稱他的青貯玉米是世界水平,告誡我們要愛國,不要“妄自菲薄”。這次又偷換“愛我中華”的概念。這些空洞口號一點用也沒有。我們征集了全國各地的青貯玉米品種在山西大同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做篩選試驗。明年擴大到甘肅、青海和西南去做篩選試驗。最后看養牛場怎么選品種,就知道結果了。我希望大京九的品種能夠入選。
這兩天,陸續接到一些朋友來函和微信。匯總各方面討論,我歸納如下,供大家參考。
我國青貯玉米審定指標重點集中在某些農藝性狀(如熟期、干物質產量、抗病性、抗倒性等),對營養價值也有規定(如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淀粉和蛋白質等)。2014年發布的國家《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規定了青貯玉米的生物產量應比對照增產5%以上,試驗點增產比例大于70%,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小于10%。在品質指標上要求整株中性洗滌纖維含量≤55%、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這是較低的標準。
現行青貯玉米審定指標需要改進,如淀粉含量指標過低,審定出一大批“玉米草”(植株異常高大粗壯,但在收獲時不能正常成熟)。這實際上是利用顛倒熱帶和亞熱帶玉米種質的光周期反應達到玉米草的繁茂效果。中性洗滌纖維含量指標也過于寬松。雖然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力促青貯玉米審定指標改革,但面對利益集團仍然有“蚍蜉撼樹”之感。大京九公司的利益關系人多次宣稱我國(其實是他的公司)青貯玉米研究世界領先。大京九不代表中國,因為中國的研究水平沒那么低。但我們差距很大,要繼續努力,所以我寫了兩篇文章說明之。
青貯玉米試驗主持人北京農學院的潘教授,多次呼吁修改青貯玉米審定指標,應將淀粉含量提高到20%或25%以上,將中性洗滌纖維含量改為≤50%或45%,以及規定合理的生育期指標等。這些過渡性指標并不算高。修改青貯玉米審定標準需要做許多調研,聽取各路專家及畜牧業同仁的意見。如果公司現在經營的青貯玉米品種含水量太多,希望腦子還是清爽的。
美國每年收獲青貯玉米約4400萬畝,約占玉米種植面積8%。歐洲每年種植約6000萬畝青貯玉米,占玉米種植面積80%。其中法國和德國種植面積最大,超過歐洲種植面積一半。歐洲現行青貯玉米試驗和審定指標非常簡單,⑴ 干物質產量及單位干物質產量的飼喂能量;⑵ 倒伏(收獲前倒伏情況);⑶ 能量和消化率。當然,現行的歐洲青貯玉米審定指標如此簡單也與其先進的取樣方法和實驗室檢測手段有關。這么一比較,某企業老總用不著為你的繁瑣和主次顛倒而沾沾自喜。這正是差距。
簡化育種標準,關鍵是科企合作。如果種子企業繼續關門搞育種,不愿意同養殖企業合作,恐怕很難建立單位干物質產量的飼喂能量和消化率這兩項至關重要的指標與檢測體系。至于計算單位面積的產乳量,更是無從談起。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發展,國外推廣的青貯玉米分為糧飼通用型和青貯專用型,其中糧飼通用型能給農民更多的選擇以獲得更高利潤,而專用型青貯玉米則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消化率的青貯玉米以降低飼養成本。前者可以規避市場價格風險,后者則是大型牧場的最佳選擇。而“飼草型玉米”早就在美國和歐洲消失了……。
在青貯玉米這個小圈子里,繼續堅持“玉米草”的邏輯,倒霉的將不是農民,而是種子公司。今后是國際化接軌的養牛場決定品種命運,養牛企業寧可用普通玉米做青貯,也不會再拿“玉米草”充數。農民只能跟著養牛企業亦步亦趨,種子公司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寫文章的目的很簡單,希望企業明白這個簡單道理,然后重新謀劃市場定位。(本文匯集了許多網友的評論和意見,特向他們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