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是全國重點建設的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是全國最大最佳的雜交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張掖玉米種子”是中國唯一地理標志種子產品。
甘肅張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2015年2月批準建設的第六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總面積100萬畝,核心區6萬畝,位于臨澤縣;示范區94萬畝,分布在張掖市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的26個玉米制種鄉鎮。
園區規劃總體布局為“一園三區五大工程八大支撐體系”。“一園”即玉米種子產業園,“三區”即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功能區,“五大工程”即玉米種子科技創新、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儲運、副產品綜合利用等工程,“八大體系”即種子監管、耕地質量保護、有害生物預警及防控、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機化服務、土地流轉服務、基層農技服務和金融支持體系。以種子產業園區和 “四化”制種基地為核心區,臨澤、甘州、高臺三縣區為示范區,輻射河西走廊和新疆、全國玉米生產省、中亞的三區聯動機制,帶動玉米種子產業快速協調發展。以“五大工程”和“八大支撐體系”為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玉米種子生產基地。
園區以玉米制種為主導產業,具有高端、高效、高輻射的顯著特征,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張掖市已初步確立了全國玉米種子產業發展的核心地位。
園區總投資28.26億元,已完成投資22.46億元。新增投資5.8億元,建設期為3年,即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園區建設任務完成后,再用3年(即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時間發展壯大,使其達到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目標。
園區內現有10.6萬農戶參與種子生產,占全市總農戶數近60%。農民年人均玉米制種純收入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主產區農民人均玉米制種收入達4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部分主產鄉(鎮)村制種綜合收入比重達到80%以上。
園區現入駐玉米種子加工企業59家,引進14家“中國種業骨干企業”,加工能力達到5億公斤以上。
園區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種子產量3.7-4.6億公斤,種子發芽率95%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制種基地。玉米制種訂單生產面積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均達到100%。玉米種業已成為全市產業化程度最高、聯系農戶最廣、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的支柱產業和“黃金產業”。制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位居全國第1位,玉米種子產業專業化基地已經形成,占全國玉米種子總量的40%以上。
園區先后與國內外1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區合作,建立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特色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臺11個;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10個,選聘科技特派員累計達到1400名;各類科技推廣服務機構432個,建成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點153個。園區核心區建成的張掖種子大廈已經投入運營,具備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種子產品展示、質量檢驗檢測、電子商務平臺、質量追溯系統的綜合能力。
園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制種企業不斷增多,同時本地企業不斷加大新品種研發力度,先后培育出玉米新品種36個,增強了地方制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南繁北育,先后培育出國審品種13個, “優質多抗金凱系列玉米新品種選育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列入國家生物育種高技術產業化專項。
園區玉米種業全產業鏈基本形成,玉米制種產業有效帶動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物流、電商、旅游服務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加工業-營銷業-旅游業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張掖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目前, 甘肅張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在努力把張掖綠洲灌區建成世界玉米“種子硅谷”,并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潮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