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王國梁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組變異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病原菌(以稻瘟病菌為例)和植物(以玉米為例)中幾類活躍的轉座子,對基因組的變異和多樣性起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院選核心期刊《DNA研究(DNA Research)》上。

據悉,變異是一切物種形成以及多樣性演化的基礎,其中有性繁殖是變異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大多數病原真菌具有比較嚴格的無性繁殖的過程,以無性繁殖為主的病原真菌怎樣快速變異是未知的命題,這恰好是病原菌容易克服寄主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植保所康厚祥博士在研究稻瘟病基因組過程中無意發現幾類活躍的轉座子在病原菌變異中起重要的作用,以此為出發點,開發了一種基于高通量短序列鑒定活躍轉座子的新方法,并將此方法開發成一套軟件系統:多態性轉座子及其移動檢測(PTEMD,在線獲取網站 )。此方法在植物中也得到成功的應用,鑒定到玉米中68類多態性轉座子家族,并證明了雖然長末端重復(LTR)類型轉座子構成占據了玉米大部分的基因組內容,但基因組中快速跳躍造成突變的依然是DNA類型的轉座子。本方法將為病原菌、植物乃至動物基因組變異研究開辟一片新領域。
上述研究工作由植保所與俄亥俄州立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共同完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973計劃、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的共同資助。康厚祥博士為第一作者,王國梁博士為通訊作者,植保所為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員 孫爻)
論文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