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6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濟麥 22創3項“全國之最”
本報記者呂兵兵
今年,山東省滕州市級索鎮龍莊村家庭農場主龍振存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還是種的500畝‘濟麥22’,平均畝產在650公斤以上。”龍振存規模化種糧10年,他特別感謝“濟麥22”這一小麥品種。他說,“濟麥22”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每年都能實現穩產高產。2009年,他靠這個品種,在農業部組織的實打畝產中創造了789.9公斤的成績,打破了保持10年的全國冬小麥高產紀錄。
據了解,“濟麥22”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歷時17年育成的超高產、廣適、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至目前已連續6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該品種集高產、抗逆、抗病、廣適于一體,先后通過國家審定和魯、豫、皖、蘇、津5省市審(認)定,曾創造了單產最高、年推廣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3項“全國之最”。連續9年在不同生態類型區86個點次創造出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典型;全國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產小麥200多億斤;2011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品種的育成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介紹,縱觀“濟麥22”的選育過程,研究集成了以“階梯雜交、全生育期選擇、穿梭育種、水旱輪選、多點鑒定”等為主要內容的小麥超高產、穩產、多抗、廣適育種技術體系。針對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利用階梯雜交聚合優異基因、豐富遺傳基礎;采取全生育期選擇的策略,實現產量三因素的協調提高;針對高產與倒伏的矛盾,以提高莖稈質量、增強彈性韌性為目標,解決多穗型品種抗倒性差的問題;針對高產與廣適的矛盾,以提高品種水肥利用效率和抗逆抗病性為目標,通過分離世代在菏澤(干熱風頻發)、蒙陰(病害普遍較重)和寧陽(旱地)等地進行穿梭選拔、水旱輪選,高代材料多點鑒定(濟南、菏澤、蒙陰、陵縣、平度等),實現了多抗廣適;針對高產與早衰的矛盾,以提高耐熱性、延緩衰老為突破口,引入冠層溫度作為耐熱和產量潛力的選擇指標,加強后期選擇,實現了經濟學產量和生物學產量的同步提高。
從多年的生產表現看,“濟麥22”顯示了三大突出特點:產量水平高、穩產性好。連續6年在不同生態類型區66個點次創出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典型。“濟麥22”的綜合抗性強,不但對白粉病免疫、中抗條銹、高抗吸漿蟲,還具有抗倒、抗寒、抗旱、耐熱的特性。此外,“濟麥22”還具有廣適性,該品種在我國兩大主產麥區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良種還要良法配套。”山東省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張正介紹,山東省農科院制定了“濟麥22”配套栽培技術規程,建立了“育種單位+良繁基地+種業聯盟”三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開發模式。其中,“‘濟麥22’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作為山東省地方標準,通過了專家評審。由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國內180余家種業企業,建立了七省市種業聯盟,在山東、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100多個縣區建立了標準化良種繁育、加工基地,建立完善了良種繁育加工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和推廣服務網絡,實現了原種供應、良種生產、加工包裝、質量檢驗的四統一及質量溯源,形成了育、繁、推一體化開發模式。
趙振東坦言,“濟麥22”遺傳基礎豐富,綜合性狀優良,推動了我國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引領了黃淮麥區小麥育種發展方向,為我國小麥育種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目前,山東省農科院正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選育“濟麥23”,具有87.5%“濟麥22”的血緣,不僅較“濟麥22”顯著增產,而且在品質和熟期上有明顯改良,成熟期比“濟麥22”縮短1~2天,現已完成第二年山東省區域試驗,明年將參加生產試驗,有望近年通過審定。
鏈接
“濟麥22”成果有兩個主要創新點:一是通過階梯聚合雜交,創制出高抗倒伏、穗育性好、產量潛力高的優異親本935106和株型優良、綜合抗性好、白粉和條銹病免疫、葉功能期長的優異親本935024。
二是建立了以“階梯雜交聚合優異基因、抗性和產量雙向提高”為核心的目標種質定向改良技術,以“前期重穩健、中期重繁茂、后期重莖葉”為核心的全生育期選育技術,以“穿梭育種、水旱輪選、異地鑒定”為核心的雜種后代高效選育技術,形成高產育種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