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顆影響世界的種子
前言
1970年,袁隆平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根據這個設想,他所帶領的科研小組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自此,將近半個多世紀里,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中國農業科學的復興,還將“五谷蒼生”的東方夢想傳播五洲。“雜交水稻”的推廣遠景是多養活這個星球的四五億人,接近全球饑餓人口的一半。
2015年1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超級稻畝產首破千公斤”入圍第五項。同時,袁隆平院士作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杰出者”當選“2014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2015年2月3日,南海網記者遠赴湖南長沙,專訪了這位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袁隆平曾經說過,“人生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只有種子健康了,人才能根深葉茂”。南海網也將從即日起推出系列報道《袁隆平,一顆影響世界的種子》。
系列一:袁隆平和他的“核武器”水稻
![]() |
2015年1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超級稻畝產首破千公斤”,入圍第五項。同時,袁隆平院士作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杰出者”當選“2014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2015年2月3日,南海網記者遠赴湖南長沙,專訪了這位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南海網記者孫令正攝)
在湖南省農科院一間簡樸的辦公室里,只要和南海網記者說起水稻,袁隆平就顯得十分興奮。50年來,他懷著一份責任和一顆愛民之心,以超強的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科研精神,在廣袤的土地上繁殖出一片豐收。
![]() |
1930年在襁褓中的袁隆平(左一為母親華靜與袁隆平,右一為兄袁隆津)。(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幼年,愛心在顛簸流離中成長
1930年9月,袁隆平在北平協和醫院出生。他雖祖籍江西,但因為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當時,他的姨媽是北平協和醫院的護士長,他也是后來名聞中外的醫學家林巧稚接生的第一個嬰兒。
童年的他生活在一個書香世家,原本非常幸福安定。然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讓他過上顛簸流離的生活。1936年,北平兵臨城下,6歲的他隨父母撤退到漢口。那年初秋季節,他隨母親來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游玩,果園里誘人的果子讓他激動不已,“從那一刻開始,我就非常喜歡植物”—如今將近80年過去,那片果園依然讓他心潮澎湃。
他說,那是一片永不消逝的綠洲,“大自然從那時起如歌如夢般印記到心里”。
1938年,在抗戰的烽火中,他一家再次從漢口逃到湖南桃園鎮。然而,美麗的桃園鎮上發生的一件事讓他至今記憶猶新。那是1938年的一天,桃園鎮突遭日軍轟炸,一刻間,美麗的桃園鎮一片狼藉,死尸遍地。
2015年2月4日,袁隆平說到這里的時候聲音低沉地說:“那樣美麗的地方,那么淳樸的鄉民,就這樣無辜地死在侵略者手里,他們是無辜的啊。”
不久,為了躲避戰亂,他隨家人漂泊到宜昌,后來又來到重慶,并一住就是8年。1949年重慶解放,一年后,一所新型的農業大學—西南農學院(后更名西南農業大學)在重慶成立。195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大學畢業,并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到湖南最偏僻的湘西安江農校當了一名老師。
夢想,成就在辛勤的汗水里
在大學期間,袁隆平就接觸到當時歐美優秀的遺傳學家先進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知道這個學說對良種繁殖發揮的重大作用。而在湘西安江農校教學育人的時候,他不僅苦研相關知識,還帶著學生在稻田里搞實驗。在他看來,糧食作物是陸地上生態系統的主體,水稻則是地球上主要的糧食作物。
![]() |
少年時代的袁隆平。(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而1960年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也讓他體會到:糧食是百姓生存之本,也是國家民族強大之根。
當時袁隆平了解到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于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經過大量研究和實驗后,袁隆平選擇了水稻純系選育和人工雜交實驗的科研課題。從此,他踏上了一條崎嶇的探索之路。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
那些年,他與科研小組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34歲的袁隆平和各地的科研小組整整花了6年時間,每年兩季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育種實驗,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
如今說起研究雜交稻的體會,袁隆平說,雜交稻不是誰都可以研究的,他總結出必備的四個條件: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他說,知識是基礎,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書本和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靈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觸景生情。機遇寵愛有心人,發現野敗是種機遇。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機遇總是寵幸有心人。
![]() |
袁隆平研種的“超級雜交水稻”。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2億五千萬畝水稻,2013年中國的雜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推廣的面積有九千多萬畝,平均畝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稻,所增產的糧食,按平均每畝增產二百六十斤計算,可以多養活四至五億人口。(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成果,恩惠于有準備的人
后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并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
1970年11月23日,他帶領的科研小組成員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這一珍貴材料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科研小組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廣大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全國各地農業育種科研小組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科研小組的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又經過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并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范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里話。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美國、日本、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100多個國家紛紛引進雜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之后,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加速,超級水稻夢步步實現
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 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
他介紹,1996年,農業部立項啟動的“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分三個時期:第一期,從1996(他介紹,1996年,農業部立項啟動的“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分三個時期:第一期,從1996)年到2000年,產量指標畝產700公斤;第二期,從2001年到2006年,產量指標畝產800公斤;第三期,從2006年到2015年,產量指標畝產900公斤;第四期,2015到2020年,超級稻立項,產量指標畝產1000公斤(每公頃15噸)。令人興奮的是,“去年,我們提前實現了第四期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這個指標。”袁隆平透露,原本計劃到2020年以前實現的第五期超級稻(指標按國際標準,每公頃16噸)2015年4月“有可能提前實現”。他介紹,目前在三亞海棠灣種植基地里的兩片百畝實驗田里,第五期超級稻長勢良好,他還要請南海網記者“到時候去試驗田里觀摩,分享這一成果”。袁隆平戲稱,這是“水稻里的超級核武器”。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2億五千萬畝水稻,2013年中國的雜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推廣的面積有九千多萬畝,平均畝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稻,所增產的糧食按平均每畝增加二百六十斤計算,可以多養活四至五億人口。
如今面對如潮而來的榮譽及好評,80高齡的袁隆平顯得很淡定,他說:“科研路上沒有止境,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要最大限度提高單產,超級稻這一核武器還有很大的發展潛能。”說到這,袁隆平第“N+1”次說起小時候做的一個夢:“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南海網海口2月26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孫令正)
系列報道>>
· [獨家對話一]袁隆平和他的“核武器”水稻· [獨家對話二]袁隆平海南發現“野敗” 比金子珍貴萬倍· [獨家對話三]袁隆平的海南情結 稱三亞是寶地· [獨家對話四]袁隆平與妻子相濡與沫走過50年· [獨家對話五]學生同事眼中的袁隆平:科研一絲不茍生活隨隨便便
系列二:袁隆平海南發現“野敗”比金子還珍貴萬倍
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在海南三亞發現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株”(簡稱野敗)。“野敗”的發現,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事業打開了突破口,也讓他在雜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機。將近45年過去,2015年2月3日,袁隆平和南海網記者分享了當時尋找這棵“比金子還珍貴萬倍”的野生稻故事。
不平凡的遠緣雜交之路 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
袁隆平與助手李必湖(左)鏡檢水稻雄性不育株花粉。(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上個世紀60年代,湖南省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青年教師袁隆平被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吸引:株型優異,穗大粒多,竟然有160多粒,遠遠超過普通稻穗。興奮的袁隆平給這株水稻做了記號,將其所有谷粒留做試驗的種子。
但第二年的結果卻讓人很失望,這些種子生長的禾苗,長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時間也有的早,有的遲,沒有一株超過它們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據孟德爾遺傳學理論,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應該不會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靈感的火花來了:難道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而當時權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雜交優勢。
從這時開始,袁隆平下定決心不為權威所限,通過科學的研究揭示出水稻雜交的奧秘和規律。1966年,他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帶來大幅度、大面積增產。這就是袁隆平首創的“三系法”雜交水稻。
海南發現野生稻 利用野生稻走遠緣雜交之路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風順。從紙上理論到田里的累累稻穗,雜交水稻研究走過一條充滿荊棘的艱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人為的毀禾、地震的死亡考驗,以及試驗技術上的數次重大失敗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華奇、李必湖輪流到氣候溫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種,用1000多個品種的常規水稻與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進行了3000多個試驗,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沒有提高,而且不斷下降。
袁隆平靜下心來閱讀國外有關高梁雜交試驗的論著:雜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遠緣雜交成功的。靈感再一次顯現:利用野生稻走遠緣雜交之路。
在袁隆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1970年,他和科研團隊來到海南尋找野生稻。海南地處熱帶,野生稻資源十分豐富,當地人稱之為“假稻”。
雖然已經過去40多年,但袁隆平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年的11月23日上午,在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的帶領下,他的弟子李必湖在農場一塊沼澤地里發現了一片野生稻。巧的是這片野生稻正值揚花抽穗的旺盛期,生殖狀態很容易識別。李必湖跟隨老師袁隆平辨別雄性不育株已有6年之久,按照老師的辦法,他在這片野生稻里一株一株觀察。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必湖眼前一亮,他發現了一株長得很異常的野生稻,這株稻有三個揚花的稻穗,花藥細瘦,色澤淺黃。他立即小心翼翼把這株比金子更珍貴的稻苗連根撥出來,用衣服包住,帶回試驗田栽植。
![]() |
“超級雜交水稻”標本。(南海網記者孫令正攝)
利用“野敗”打開突破口
此時的袁隆平正在北京開會,得悉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時,欣喜若狂。其實,當時的這種幸福感幾乎追隨了他后來研究的每一步。
袁隆平連夜乘火車南下天涯海角。趕赴南紅農場時,來不及休息,他便走近那棵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分別采集了3個稻穗上尚未開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看到了大量不規則形狀的碘敗花粉粒,經反復辨認后,他激動得大聲叫好:“妙,妙。這的確是一株天然的雄性敗育野生稻。”
他立即為這株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為“野敗”,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敗育稻。
也難怪袁隆平那么激動:為了它,多年來他天南海北長途跋涉;為了它,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
“野敗”的發現,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事業打開了突破口,也讓他在雜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機。1971年,袁隆平無私地將“野敗”材料提供給全國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
系列三:袁隆平的海南情結 稱三亞是寶地
2月3日上午,南海網記者在湖南農科院見到袁隆平之前,其秘書說“按照之前的規定和慣例,袁院士只能接受媒體二十分鐘的專訪”。然而,得悉記者從海南過來,袁老一聊就聊了兩個小時。
從1970年在三亞發現“野生雄性不育株(簡稱野敗)”開始,幾十年來,他與海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專訪過程中,袁老多次感慨:“海南是好地方,三亞是寶地,這是上天留給人間的一片風水寶地啊。”
“在中國,海南南繁基地是唯一的”
袁隆平最早與海南結緣可追溯到他的祖父。他說,民國年代,他祖父曾被任命為海南文昌縣長,祖父歷經七天七夜歷程,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來到海口。可是,剛剛登島的祖父頓時傻了眼,“因為聽不懂海南話,所以根本無法交流”。考慮一番之后,祖父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還沒上任就遞了辭呈……說到這里袁隆平笑了,他說“我跟祖父不一樣,海南話雖然很難聽懂,但我還是最喜歡海南,最愛三亞”。
![]() |
1976年袁隆平在海南基地給科技人員傳授技術。(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1968年,為了尋找“野敗”,他初次來到海南陵水,兩年后的1970年,他和科研團隊在三亞南紅農場找到了“野敗”,“雜交水稻就是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產量,大家都知道第一株雜交水稻的育成,就是來自海南的一株雄性敗育野生稻”,袁隆平說,沒有海南的野生稻,就可能沒有雜交稻,沒有雜交稻,中國的糧食安全就難以保證。
自此的幾十年來,他幾乎每年都來海南,每次都會呆上很長一段時間。
“海南是育種寶地,已經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海南對國家糧食安全仍然非常重要,應好好規劃好好保護,發揮作用!”袁隆平說。他認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谷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的糧食,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才能滿足需要。”袁隆平說,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供需矛盾突出,而雜交水稻能夠大幅度提高單產,通過單產的增長,來緩解耕地減少的矛盾,以滿足人類的糧食需求。
但是,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只存在于雜種F1代,因此必須每年生產F1代雜種種子。農業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海南豐富的光熱資源,可以縮短育種周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在內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種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因此,海南南部,尤其是三亞、陵水、樂東一帶,成為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的育種圣地。“海南陸地面積少,它雖不是國家重要的糧倉,卻是國家寶貴的種子庫。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海南的作用就是為糧食生產提供優良新品種。”
“在中國,海南南繁基地是唯一的。”袁隆平感謝海南人民為中國糧食安全所作出的貢獻。
三亞是寶地 當地百姓質樸勤勞
袁隆平說,這些年來,為了繁殖出更多的種子,他多次在三亞、陵水、樂東農田里搞科研,也因此跟過許許多多的當地農民打交道。他感慨地說,“當地的百姓質樸,勤勞,很好相處”。
![]() |
袁隆平在海南基地里搞科研。(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說到這,袁隆平開玩笑說了一句海南話“四角四”(就是0.4元)。他說之前買東西聽當地百姓說“四角四”不知道什么意思,經過一番討教后才明白。那些年雖然語言交流不是很流暢,但他還是跟當地農民融洽相處。
說到三亞,袁院士頓時情緒高漲。他說,“三亞是天堂,我氣管有點不好,但每次去到三亞就好了”。他稱,每次在三亞,他都喜歡游泳,“暖和的陽光下,在藍天碧海間暢游,那種感覺太好了”。他還驕傲地說:“我跟三亞有緣,如美麗三亞、浪漫天涯的口號就是我喊的,我還是三亞的榮譽市民。這些年我走過世界各地很多地方,包括夏威夷,我還是最喜歡三亞。”
他認為,說三亞是寶地一點都不為過,“不僅是南繁的寶地,也是休閑旅游的勝地”,“這是上天留給人間的一片風水寶地啊”。
袁隆平還熱情邀請南海網記者:,“歡迎你們今年四月到三亞海棠灣,第五期超級稻16噸,被譽為超級稻的核武器,我現在是身在長沙,心在三亞。”
系列四:袁隆平與妻子相濡與沫走過50年
如今的袁隆平雖然已84歲高齡,然而半個世紀來,與妻子的感情一直是“甜甜蜜蜜”。談及妻子鄧則,老人就流露出一種牽掛,這種牽掛很單純:希望給對方最美最好的時光。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只暖心的手。
愛情降臨得突然 “天作之合”成就一對夫妻
2月3日,當談及妻子鄧則的時候,袁隆平顯得有些激動,“妻子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來到我身邊,這些年來,家里的事情她幾乎一個人去扛。”
![]() |
袁隆平和妻子鄧則一起搞科研。(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偏遠的湘西安江農校教書。一轉眼,袁隆平已在安江農校教了十來年書,這十年間他教過的學生一茬茬畢業、結婚、生子了,30多歲的袁隆平仍然是單身一人。因為年輕時候的袁隆平生活太簡單,他不僅衣著樸素,而且不修邊幅。
在他教過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鄧則的,畢業后分配在黔陽縣兩路口農技站。鄧則因為家庭出身不好,在婚姻問題上也一度陷入了苦惱之中。
1964年農歷正月初五,黔陽地區舉行職工籃球比賽,鄧則是黔陽縣女隊的隊員。因天下大雪,縣城沒有室內球場,就選擇安江農校禮堂作為比賽場地。充當“紅娘”的老師們認為這是“天作之合”,要他倆抓緊把喜事辦了。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農校舉行了一場簡樸而熱鬧的婚禮。沒有太多的花前月下,也沒有置辦什么結婚用品,兩個大齡青年,僅用幾斤喜糖就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這時袁隆平33歲,鄧則25歲。新娘就穿著那套火紅的比賽球衣,喜氣洋洋。成家后,簡陋的宿舍煥發了生機。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侶,袁隆平向世界難題沖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幾十年鄧則對丈夫的稱呼。
20多年異地分居愛情如初 50年婚姻如一壇佳釀
![]() |
2月3日下午,在長沙芙蓉區湖南農科院的一處小樓里,南海網記者見到了鄧則。客廳的一處墻上,掛著一張2014年由長沙市芙蓉區頒發的“十佳最美家庭標兵”的匾牌。(南海網記者孫令正攝)
2月3日下午,在長沙芙蓉區湖南農科院的一處小樓里,南海網記者見到了鄧則。客廳的一處墻上,掛著一張2014年由長沙市芙蓉區頒發的“十佳最美家庭標兵”的匾牌。
在外人看來,袁隆平夫婦感情甚篤,是夫唱婦隨的楷模。如今說起“袁先生”,鄧則滿臉笑容,但話語間卻顯得十分不放心:“如今年紀大了,氣管和眼睛也不好,可他還跟年輕的時候一樣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跑海南,老讓人擔心”。
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則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則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在海南島,有7年沒有回家過春節;3個兒子出生時,只有一個孩子他第一時間抱著了……因為袁隆平的執著和鄧則的無私,成就了新中國農業的飛躍發展和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鄧則是袁隆平事業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探索雜交水稻的最初歲月,面對人們的質疑和嘲諷,鄧則始終相信自己的丈夫。在袁隆平面臨著被送進“牛棚”的危險時,袁隆平為了不連累妻子,鄭重地告訴妻子做好分手的準備。鄧則堅決地說:“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當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妻子的話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2006年鄧則和單位同事在去延安參觀的途中遭遇車禍,她的腿嚴重骨折。身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的袁隆平因為擔心鄧則,等不及會議結束,做完報告的當天就趕到了西安。“在電話里聽秘書形容我的病情,他還是擔心。只有親眼看見我的情況他才能松氣。這么多年了袁先生這份細心的愛還是蠻感動我的。”鄧則說。
“嫁給袁隆平是我的運氣和福氣!”鄧則說;袁隆平卻稱“妻子是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或許是這種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的感情,50年來,這對夫妻的感情如初。如今,只要袁隆平沒有出差,每個下午,夫妻倆都攙扶著到附近的球場散步,那親密的樣子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幅最美的夕陽紅畫面。
系列五
學生同事眼中的袁隆平:科研一絲不茍生活隨隨便便
在學生的眼里,他是一位嚴以律己的師長;在同事的眼里,他是一位認真負責、勇于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學術上一絲不茍,生活中隨隨便便,玩二胡、打排球、與人走象棋時不服輸……生活中的袁隆平普通得如鄰家的老人一樣可愛。
學生:嚴于律己的老師
廖伏明如今已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他也是袁隆平帶的為數不多的博士生之一。
![]() |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南海網記者孫令正攝)
從1984年大學畢業后,廖伏明就跟著袁隆平搞科研;1999年,他報考了袁隆平的博士生。多年來,袁隆平在他的心中,不僅是一位嚴于律己的老師,也是一個求實創新的科學家,而這種態度也給廖伏明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廖伏明說,學識淵博是袁隆平成功的基礎;奮發進取、求實創新是他成功的關鍵。從無性雜交到有性雜交,從“C系統”到“野敗”,從三系到兩系,雜交水稻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貫穿著他實事求是的學術思想,無論是他選題、解題還是對問題的認識,都是一個求真的過程。
“他在生活上很容易滿足,而在科研上卻永不滿足”。在帶領學生的過程中,袁隆平從不“一言堂”,他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觀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實際行動支持學生開創新的科研領域,“這種支持不僅僅是學術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也給予資金的支持”。
廖伏明說,老師袁隆平希望“更多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所以不遺余力給予幫助”。
同事:一位情趣十足的科學家
說到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書記、研究員羅潤良認為,“他是一位情趣十足的科學家”。
“他在生活上很容易滿足,而在科研上卻永不滿足”。在帶領學生的過程中,袁隆平從不“一言堂”,他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觀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實際行動支持學生開創新的科研領域,“這種支持不僅僅是學術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也給予資金的支持”。
廖伏明說,老師袁隆平希望“更多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所以不遺余力給予幫助”。
同事:一位情趣十足的科學家
說到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書記、研究員羅潤良認為,“他是一位情趣十足的科學家”。
![]() |
袁隆平與同事在實驗田里科研。(南海網記者孫令正翻拍)
羅潤良介紹,袁隆平具備了一位偉大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做事認真、勇于探索、不說假話。不過,生活中的袁隆平對物質要求卻十分低:“吃的東西沒有什么要求,穿的衣服也簡單,有一次花了一百元就買回了好幾件衣服。”
羅潤良說,袁隆平嚴謹不嚴肅,對農民有一種莫名的愛,只要有農民找上門來求助,他一定全力解答問題。
如今的袁隆平雖然年逾八十,但幾乎每天都上班,“每天都來三趟辦公室,晚上也一樣”。不過,工作之余的他玩趣十足,“喜歡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喜歡跳舞,單位的文藝活動都積極參加,至今還跳踢踏舞;喜歡看書,晚上睡覺前都看書,出差到每個地方都去逛書店”。
2月3日傍晚,忙碌了一整天的袁隆平如往常一樣來到農科院的球場打起排球,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此時的他顯得十分活潑,如頑童般上蹦下跳。
而袁隆平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服輸,“好奇心、好勝心十足,哪怕是玩象棋,也要贏才罷休”。據羅潤良說,袁隆平總喜歡挑戰自己,“別人玩象棋有一方要輸了,他立即接手再下”。
作者:孫令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