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科院成功選育出珍稀食用菌新品種——巨鮑菇。日前經自治區專家組驗收,巨鮑菇不僅營養、經濟價值高,而且種植技術簡單易學,有望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新項目。
廣西農科院植保所食用菌項目組自2008年開始進行珍稀食用菌品種選育研究,2012年承擔自治區主席基金資助項目“食用菌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科研人員經過兩年研究,以杏鮑菇為對象進行了誘變育種與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最終選育出了高產抗病新品系巨鮑菇。記者在種植基地看到,巨鮑菇外形像野生靈芝,菇形巨大、菌蓋厚,大的鮮菇如小臉盆般大,小個頭的也似碗口粗細;嘗起來口感鮮美。專家組測產驗收稱,巨鮑菇鮮菇中蛋白質含量比市面上工廠化生產的同類品種提高了13.4%,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提高7.1%。
1月7日,來自全區各地的種植大戶組團參觀了巨鮑菇種植基地,不少種植大戶為巨鮑菇的出色品質“折服”,當場決定種植巨鮑菇并預定菌種。據選育專家現場介紹:巨鮑菇種植成本低,抗病能力強,種植技術簡單易學;該菌從種到收只用兩個月,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均可種植,市場售價估計每公斤不低于30元,屬于短平快的農民增收項目。值得一提的是,科研人員用桉樹鋸木屑、桑枝、玉米芯為主要原料做巨鮑菇的培養配方,不僅為國內外首創,還實現了變廢為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