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育種寶地,已經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海南對國家糧食安全仍然非常重要,應好好規劃好好保護,發揮作用!”這話出自我國著名“雜交水稻之父”之口,聽來令人振奮。
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出席了第七屆海南省科技論壇,他應邀做了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證糧食安全》的專題報告,隨后又接受了記者采訪,無論是在特邀報告中,還是記者專訪時,他一再重復上述觀點。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谷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的糧食,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才能滿足需要。”說,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供需矛盾突出,而雜交水稻能夠大幅度提高單產,通過單產的增長,來緩解耕地減少的矛盾,以滿足人類的糧食需求。
“雜交水稻就是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產量,大家都知道第一株雜交水稻的育成,就是來自海南的一株雄性敗育野生稻。”笑說,沒有海南的野生稻,就可能沒有雜交稻,沒有雜交稻,中國的糧食安全就難以保證。
但是,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只存在于雜種F1代,因此必須每年生產F1代雜種種子。農業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海南豐富的光熱資源可以縮短育種周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在內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種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因此,海南南部,尤其是三亞、陵水一帶,成為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的育種圣地。“海南陸地面積少,它雖不是國家重要的糧倉,卻是國家寶貴的種子庫。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海南的作用就是為糧食生產提供優良新品種。”
在報告中指出,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以上。為了糧食安全,農業部啟動了五期雜交育種專項,并在產量上給出了高指標。目前,第四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指標為大面積示范15噸/公頃,已于2014年取得突破,經農業部組織專家組驗收,百畝片畝產1026.7公斤,提前完成了農業部下達的任務。因此,院士已啟動了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指標為16噸/公頃,即1067公斤/畝,計劃于2020年實現。
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他所帶領的團隊和海南省農科院合作,已經在三亞海棠灣選地100畝,計劃明年春季建設超級稻示范基地,預期畝產要實現第五期超級雜交稻的育種目標,即每畝1067公斤。
“在中國,海南南繁基地是唯一的。”感謝海南人民為中國糧食安全所作出的貢獻,同時也建議海南省委省政府劃出紅線,嚴格保護南繁基地,確保南繁育種用地,做好規劃,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的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再作新貢獻。(記者范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