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同樣種植“南北7號”玉米,同樣整地、施肥、中耕、滅草、防治病蟲害,其結果卻不一樣,一個畝產量高,一個畝產量低。原因在哪里?請看——
黑龍江省依安縣依龍鎮東風村的李大軍和李生是父子關系,李大軍今年65歲,李生今年35歲,同為種地的農民。
2014年春季,李生了解到“南北7號”玉米種子在依龍鎮布點試種后,產量較高,品質不錯,脫水也快,售價較高。相信科學,將種子優劣視為玉米能否增產關鍵一環的李生,買回30畝地的“南北7號”玉米種子,同時受父親委托為老父親也捎回30畝地的“南北7號”玉米種子。
春播開始了,李生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將畝保苗定在5000株的下種量上,機械播種,畝施玉米專用化肥35公斤。李生播完自家的30畝地玉米后,用同樣的下種量和施肥量,幫父親李大軍也在豐產期內種植了30畝“南北7號”玉米。
半個月后,玉米苗齊刷刷地拱出土。李大軍到地里一看,火就上來了:“咋種這么密,到秋收還不得喂老牛。”邊嘟囔邊開始隔一棵薅一棵。李生聽說父親嫌玉米種密了,正在薅苗,急忙前往制止,熟料,李大軍不聽勸:“我種了一輩子地,從來沒見過種這么密的玉米,這哪是種地呀,純屬禍害人。”任憑李生怎么解釋“南北7號”玉米適宜密植,李大軍就是聽不進去。
金秋十月,到了玉米收獲的季節。李生的30畝地玉米平均畝產820多公斤,而李大軍的30畝地玉米雖然也籽粒飽滿,棒子很大,卻因苗數不足,平均畝產不足600公斤,同樣的投入,收入卻完全不一樣。李大軍后悔得直拍大腿。
正是:
老把式嫌苗密,隔一棵薅一棵,玉米減產;新農民信科學,種一棵留一棵,玉米增產。王洪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