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杭民
(媒體人)
“守夜人”卻始終不能切實有效“守住”安全底線,又如何能實現“民以食為天”?這乏力而缺位的監管“基因”,又何時能“轉基因”?
據報道,今年4月,央視記者在武漢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隨機購買了5袋不同品種的大米,隨后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令人吃驚,在這5種大米中,有3種含有轉基因成分。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從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大米的商業化種植,也沒有批準轉基因大米的進口,這也就意味著,市場上出現的轉基因大米和米制品都是非法的,而這些非法的轉基因產品正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民以食為天”,而糧食安全就是最大的、與百姓須臾不離的食品安全,但央視記者這“隨機”一買的檢測結果,卻令人絲毫沒有了安全感。因為在這5種大米中,有3種含有轉基因成分Bt63,歐盟預警系統中所顯示的轉基因成分也大都是這一類型!
大米,可是我們每天都要吃的食品,可就是這大米,卻很是令人屢屢“頭大”。去年,不少地方不是都檢測出了鎘超標的“毒大米”嗎?后來,我們才恍然大悟,通常國家只要求在流通中對大米進行水分、雜質、碎米等質量指標的檢測,并未要求對鎘含量等重金屬和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原來,我們的糧食流通的條件是那么簡單、輕松!也不知道,經歷了“毒大米”風波后,有關部門是否已把對重金屬、農藥殘留進行檢測納入國家標準?
在這樣的監管下,轉基因大米“暗潮涌動”,顯然就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吧!而目前的問題是,含有轉基因成分Bt63的大米的源頭是哪里,也成了一大疑團。Bt63轉基因抗蟲水稻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專利,但按照項目帶頭人、中科院院士、該學院教授張啟發的說法,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并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定,許多科研成果都是大家一起共享,因此,種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拿到Bt63轉基因抗蟲稻種,然后自行育種,進而流入市場。
源頭管理已經嚴重失范,隨之而來的便是轉基因大米毫無顧忌地在市場流通的無序和混亂。在我國所制定的大米出廠標準中,并不含有轉基因的檢測項,所以監管部門和企業都不會對出廠大米進行轉基因成分的檢測,故而,即使是轉基因大米,要想銷售,也是能毫無阻攔地大行其道!而且,這是消費者知情權完全被抹殺后的一種蒙騙和傷害!
回溯歷史,不論是毒奶粉還是最近的上海“福喜”事件等等,哪樣不是因為媒體暗訪曝光才揭穿了相關行業黑幕、才引發了監管部門“救火式”的被動執法?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害人的轉基因大米,再一次充分暴露出了我們一直在詬病的監管“基因”—在食品安全領域,肩負“守夜人”天職的部門、機構已經是“摩肩接踵”,但監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都是令人汗顏的。食以安為先!正是因為它們須臾事關民眾的健康、安危,所以我們納稅人才供養了那么多的監管部門,但是,“守夜人”卻始終不能切實有效“守住”安全底線,又如何能實現“民以食為天”?這乏力而缺位的監管“基因”,又何時能“轉基因”?
難道,是要我們自己去檢測每次買來的大米,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