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亞新媒體專電(記者郭信峰 張鐘凱)日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導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攻關項目在海南實現重要突破,試驗田的實測畝產為937.9千克,理論畝產達1081.8千克。袁隆平表示,有望在明年實現百畝連片畝產超千公斤的四期攻關目標。
超級稻為何高產?
承擔畝產千公斤攻關的實驗田位于三亞,這塊1.3畝示范田里種植了1萬株高產雜交稻新品種“隆兩優1813”。在專家組監督下,工作人員現場收割測量,由于受海南熱帶病蟲害影響,新品種實測畝產為937.9千克,理論畝產則達1081.8千克,相當于目前我國水稻平均畝產水平的2.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照這個情況,今年可能實現畝產千公斤攻關目標。我們爭取今年實現,保證最遲在2015年完成這一目標。”袁隆平告訴記者,今年還將在湖南等糧食主產區擴大試驗種植范圍,鑒于海南海拔低,晝夜溫差小,在內陸地區種植產量會更高。
負責試驗田管理的首席栽培指導專家郭守斌表示,超級稻高產攻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通常一個新品種的研發要耗時幾年,同時還要配合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比普通的農業生產投入更大。
郭守斌表示,超級稻不是轉基因,安全性不存在問題。
超級稻為何推廣難?
水稻是我國的三大主糧之一,在糧食生產中占40%的份額。袁隆平科研團隊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突破了百畝連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前三期目標。盡管如此,我國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卻長期徘徊在400至500公斤區間。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大面積推廣卻面臨生產程序復雜、成本投入高、農戶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
“超級稻從種子研發到全面推廣需要一個普及的過程,需要很多的配套條件。”郭守斌說,此次試驗中采用的“隆兩優1813”還需要經過2至3年時間,通過國家區試審定才能最終到達農民手上。
長期和農民打交道的種子銷售楊劍輝說,隨著研發進步,高產雜交稻品種的個性越來越強,共性越來越少,要針對個性制定相關的栽培方法,光對農民講如何種沒用,還必須要到田里去手把手教農民,如果種子銷售公司不配套后續服務,再好的種子也難實現高產。
“不是以農業為生的人很難從事高產水稻生產。”在成都正光生態工程有限公司農藝師袁勇看來,超級稻對應的是超高產的方法,具有鮮明的現代農業特點,對肥料用量、灌溉、栽培等都有嚴格操作要求,習慣了傳統耕種的普通農民很難做到。
“種植過程復雜、成本不菲而糧價較低,很多農民寧可打工也不種田。”袁勇說。
破解推廣難題關鍵在哪里?
我國自1996年啟動超級稻計劃,至今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示范推廣品種超過110個,推廣面積僅占水稻種植面積約五分之一。
袁隆平說,未來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雜交稻將發揮關鍵的作用。如果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種上了超級稻,全球的稻米產量能夠再增加1.5億噸。還能夠滿足4億至5億人的吃飯需求。
“研究糧食高產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郭守斌說,水稻增產50%靠種子進步,50%靠栽培和肥料等其他因素的改善,由于我國中低產田占70%以上,高產田和低產田產量相差幾百公斤,改良土壤也將釋放更大的高產潛力。
“要推廣超級稻需要簡化程序,尋找經濟效益最佳點,比如畝產1000公斤的時候是效益最佳點,就采用1000公斤的種植方式。即使有國家補貼,農民技術能力達不到也不行,所以要通過推動農民在肥料技術、種子技術、栽培技術三方面的提高才能最終實現增產。”袁勇說。
郭守斌建議,加快包括種子和化肥在內的服務體系建設,要對超級稻種植技術進行量化、優化、簡化,研究一套能夠復制、農民能夠掌握的方法,要提供技術宣傳和技術培訓,同時還要提升農業的規模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