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情報 第 9 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4年4月14日(ri)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由于菌源廣泛存在、小麥主栽品種抗性差,且長江流域麥區4月中、下旬將出現連陰雨天氣,恰逢該地區小麥處于抽穗揚花的易感生育期,具備病害嚴重發生的關鍵因素。預計小麥赤霉病在長江流域流行風險高,其中,湖北江漢平原、安徽沿江和江淮南部、江蘇沿江和里下河等麥區大流行,重慶、四川東部和北部、河南南部和長江中下游其他麥區偏重流行。
一、長江流域大部田間帶菌率高,具備大流行的菌源量
4月上旬調查,長江流域麥區稻樁子囊殼叢/株帶菌率高于常年,菌源量接近大發生的2012年。四川、貴州株帶菌率為0.5%-2.0%,重慶株帶菌率為1.3%-7.5%;湖北株帶菌率為1.3%-12.4%,江漢平原為10%左右;安徽叢帶菌率一般為5.3%-29.0%,大部分地區在10%以上,株帶菌率大部分地區在1%以上;江蘇各地叢帶菌率大多為近年最高,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區高于10%,普遍高于大流行的2012年,其中通州最高為38%;浙江叢帶菌率為2%-44%,其中平湖、海鹽、桐廬和建德分別達到44%、38%、23.5%和20%,而平湖的株帶菌率高達20%;上海叢帶菌率平均為40.9%、最高67%,株帶菌率9.5%、最高18%。
二、小麥品種抗性差,易感生育期與病菌侵染期吻合度高
長江流域麥區引入北方高產品種,加之地方品種抗性下降,導致主栽品種赤霉病抗性整體較差。如湖北主栽品種鄂麥、鄭麥系列,江蘇和安徽淮河以南麥區主栽品種揚麥、寧麥系列,對小麥赤霉病抗性不強;而江蘇沿海、沿淮、淮北及里下河麥區、安徽沿淮和淮北麥區區主栽品種淮麥、鄭麥、豫麥、濟麥、煙農系列,河南南部主栽品種鄭麥、周麥系列,均不抗赤霉病。
今年長江流域麥區小麥生育期正常或偏早3-5天,抽穗揚花期為4月上旬末至4月下旬,是赤霉病易感生育期。據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4月上旬調查,赤霉病菌子囊殼發育與小麥抽穗進度一致,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與當地小麥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高,預計湖北大部、安徽和江蘇江淮南部及以南麥區、浙江中南部為4月上旬末至4月中旬前中期,安徽和江蘇江淮中北部及淮北、浙江北部、上海、河南南部為4月中旬后期至4月下旬。
三、長江流域麥區降雨天氣多,對病害流行十分有利
據國家氣象中心預報, 4月13-22日,四川盆地東部及貴州東部、江漢、長江中下游等地多降雨過程,主要降雨時段在15-16日、18-19日及21-22日,且大部分地區4月16 -22日將出現小雨連綿、大到暴雨頻發的天氣,對赤霉病菌孢子釋放和侵染十分有利,具備赤霉病偏重至大流行的天氣條件。
鑒于小麥赤霉病流行快、損失重的特點,長江流域麥區應根據小麥生育期的進程,盡早施藥預防,并注意雨停間隙補施或二次施藥,最大限度減輕赤霉病發生程度和危害損失。黃淮麥區,要根據當地小麥抽穗揚花進度和天氣預報情況,及時發布病害中、短期預報和警報,明確侵染適期和重發區域,科學指導適時防治,確保小麥優質豐產。
(病蟲害測報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