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明松進行兩系法雜交水稻科研實驗

石明松留下的手稿和資料

石明松榮獲我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自賢 通訊員魯國梁 丁自立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國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至高榮譽。
1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頒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在50個獲獎人名單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
石明松?很多人詫異。這是一個公眾和媒體都很陌生的名字。
事實上,石明松辭世已經26年了。
光陰似箭,科技如飛。26年間,水稻領域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卻不足以沖淡“石明松”這三個字。
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與袁隆平共執牛耳?
讓我們把日歷翻回到41年前……
沔陽田間發現神奇稻種
1973年,對于水稻雜交技術來說,是一個不能忘記的年份。
這一年,以袁隆平為首的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法雜交水稻,開創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提高單產的新紀元。
誰也沒有想到,袁隆平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剛剛培育成功,就出現了日后將其淘汰的“種子”。
就在這年秋天,我省沔陽縣(現仙桃市)沙湖原種場大田中,年僅35歲的基層農技員石明松在農墾58晚粳中有了一個令其激動不已的發現:3株雄性不育株。今天看來,當年的這一發現如同東方的晨曦,預示著太陽必將冉冉升起,照亮整個水稻世界。
石明松,江蘇如皋人,1959年畢業于荊州農校,后分配至沔陽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
發現這3株水稻的第二年,石明松就利用自然結實的種子種植了48株,有雄性不育、可育兩種類型。此后6年,他對不育株進行測交和回交時發現,不育株的再生分蘗上能自交結實,分期播種的結果表明育性與光照長度有關。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種的全新設想:在長日高溫下制種,在短日低溫下繁殖,一系兩用。劃時代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由此開端。
這一發現和設想震驚了業界,被稱為“世界領先的頂級發現”。
“谷種是爸爸的命根子!”
上世紀70年代直到1983年之前,石明松獨自搞科研時,條件異常艱苦。
今年2月,記者來到仙桃市,找到了石明松的長子石新華、次子石水華。他們將保存完好的父親手稿、照片、獎狀等生前遺物搬出來給記者瞧。
對于他們,這些帶著父親印痕的物件,分量并不遜于父親新獲得的國家特等獎。那些父親的親筆手跡和沾滿汗漬的發黃紙張,勾起了他們塵封的記憶。
“從小學到高中,只要是放暑假,父親就讓我們哥倆到田里‘打工’。白天,插秧、授粉、趕麻雀,晚上還將竹床搬到稻田里看護。”石水華說,他的母親郭金蘭也是縣農科所的職工,幫父親“搞這搞那”,總之,一家人都圍著父親的科研轉。
那時候,生活還很艱苦,遇到青黃不接時只能喝稀飯。有一天,兩個不懂事的孩子指著囤在家里的稻種問:“爸爸,這么多谷,為什么不拿去碾米做干飯?”
“那是谷種,是爸爸的命根子!”做父親的安慰孩子們,等他的雜交水稻搞成功,稻谷產量提高了,大家就都能吃上干飯了。
用炒菜的鍋“溫”稻種
石明松是縣里的農技員,本職工作只是技術推廣。當他開始搞水稻雜交育種時,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個基層農技員,工作就是推廣技術。誰叫他去搞研究的,真是自不量力。”
“一個助理農藝師搞科研能有什么作為?鴨子都能捉魚的話,還要鷺鷥做么事?”
這些,石明松并不在乎。唯一讓他苦惱的是經費拮據和條件艱難。
沒有錢買實驗用品,他因陋就簡,“土法上馬”。
有一陣,陰雨綿綿。再下幾天雨,稻種就要霉爛報廢了。有個烘烤箱該有多好!可他一個月工資并不高,哪里還有錢買這種設備?
他想到家里炒菜的鍋——只好用鍋來“溫”稻種了,于是叫起了正在發燒的妻子。妻子支持他的工作,默默無語地做起了“細活”,用小火慢慢地烘起種子來。
沒有實驗用的去雄夾,就自己做;沒有雜交袋,就用信封代替;沒有遮光室,就用煤油桶遮光;沒有種子儲藏間,就一家人擠到1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去,把臥室騰出來;原種場里老鼠多,石明松將種子分成小包吊在鐵絲上……
1980年初春,省農牧廳春耕生產檢查組來到沙湖原種場,石明松趁人少時,將他的研究報告塞到了檢查組負責人手中。這位領導回去后,委派糧產處處長專程來看望石明松,并帶來3000元科研經費、一臺照相機、一個計算器。
石明松熱淚盈眶。他從事兩系法科研的勁頭更足了!
7個春節沒吃上團圓飯
“1981年,我高中一畢業就給父親當助手了。父親出事時,我還在千里之外的海南……”石新華的思緒,回到了隨父親南下育稻種的7年。
舍近求遠去海南,石明松是要“追光”。
晚粳自然不育株的育性轉換,到底受什么因素控制?是氣溫、肥料還是光照?這種既能表現完全雄性不育,又能自交結實繁殖的兩用核不育系,其遺傳機理是怎樣的?石明松要解開這個水稻自然之謎。
經過反復試驗,他排除了氣溫、肥料等因素,把注意力緊緊盯在光照上。為了加快育種進程,他帶著大兒子遠赴海南。
那時的列車不像今天這么快,去海南,路途漫長。石新華至今清楚地記得:父親堅決不許買臥鋪,而是坐硬座,為的是節約公家的每一分錢。
海南地處熱帶,驕陽似火,特別是正午,氣溫常在攝氏35度以上。石新華說,那里育種條件十分艱苦,他和父親每隔五天插一次秧,以驗證光照對雄性不育株形成育性轉換的影響。田里的螞蟥和蚊子將身體和腳咬爛了,父子倆也全然不顧。好幾次,由于過度勞累,石明松暈倒在田邊。
丈夫想念妻子,兒子思念母親。春節,別人一家樂樂呵呵吃團圓飯的時候,他們卻只能寂寞地留守海南。為不打亂育種進程,一家人天各一方。
石新華說,他有整整七年沒有回家過年,父親比他好不了多少。
找到了水稻遺傳的“鑰匙”
大凡革命性的發明,最初都難以得到廣泛認可。石明松的“兩系法”亦如此。
省農科院黨委書記余勝偉回憶,1982年,他剛分配到省農業廳(原省農牧廳)科教處工作時注意到,石明松提出了光敏感核不育系概念,手寫、打印了很多論文材料。不過,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省科技廳(原省科委)慧眼識才,當年就拍板,將該課題列入全省科技重點項目,隨后與省農業廳共同組織全省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
在省農科院、武漢大學和華中農學院育種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歷時3年,積累了一萬多個數據、上千份材料和數十個組合實驗,石明松終于找到了水稻遺傳機理的“鑰匙”: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既能育性轉換,且具有雜交廣譜性,可與其他常規品種雜交,又可利用其可育特性進行輪回選擇,培育出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
1985年10月,原農牧漁業部、中國農科院以及省內外50多位專家鑒定該項目,一致認為,這是我國水稻史上繼矮化育種、雜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發現。兩系法自此徹底淘汰三系法,樹立起水稻雜交史上一個新的豐碑。隨后,石明松接連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
起初,石明松將這種雄性不育系命名為“晚粳日照兩用系”,1985年,在中國農科院鄧景揚博士建議下,改名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鄧景揚認為,這種水稻是湖北的特產,是生理遺傳的典型例子,可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后的事實驗證了他的先見之明,1996年12月,兩系雜交水稻研制更是被列為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首。
“三系法雜交水稻程序復雜,種子生產成本高,配組不自由,好品種不易選,石明松的發現克服了這一點,實現了水稻雜交的革命性變革,在作物育種上是一個最富有創新性的世界領先的頂級發現。沒有這一發現,就沒有兩系法!”日前,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游艾青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對石明松不吝贊美。
50歲早逝,湖北痛失頂尖人才
天妒英才。
正當石明松大展身手的時候,厄運卻朝他襲來。1988年1月中旬,春節前不久,他在武昌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因招待所電熱水器電線接反,在洗澡時意外觸電身亡,年僅50歲,失去了為湖北摘取雜交水稻桂冠的機會,豈不痛哉
7年沒回家過年的石新華,一路流著淚從海南趕回湖北。這年的除夕,依舊鞭炮震天,但石家期待多年的團聚,已成了永遠的遺憾。
令人唏噓的是,石明松意外身故后,其家人又遭遇一連串坎坷。妻子郭金蘭因身體原因,次年即退休。他們的小兒子(老三)不久患病早逝,老三的妻子現靠打工度日,兒子在北方上大學,靠助學金維持學業。
郭金蘭今年75歲,前不久患病住院,大小便失禁,躺在床上由兄弟倆輪流照顧。郭金蘭還住在幾十年前石明松住過的大樓格子房里,這棟樓破舊不堪,幾成危房。
“我馬上要趕回武漢上班,只好每天100元請人照顧母親了。”石新華說。他原來所在的單位(農科所)改制后,每個月發給他300元生活費,他不得不外出打工支撐家用,并負擔曾經養育過他的80多歲的鄉下姑母。幾年前,他應聘到武漢國英種業公司工作,收入菲薄,只能幾個人共租一套房居住。曾經的農藝師、國家干部身份都離他遠去,這位50多歲的“打工叔”長年在外奔波,生活漂泊不定。石水華在仙桃市廣電部門上班,工作還算穩定。
“要是父親健在,生活決不會是這樣。”石新華在對父親獲得國家特等獎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暗自嘆息。
(本版圖片均由劉自賢收集或拍攝)
(原標題:仙桃農民發現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 與袁隆平共執牛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