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公布的第2051號公告顯示,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變更為中種國際有限公司 ,注冊資本變更后達4.8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種子航母企業。資料顯示,變更前中種迪卡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孟山都的合資公司。
從中種迪卡到中種國際,從經營合作到資源整合,從"國家隊"到"世界隊",一路泥濘,幾多糾結,十分沉重,萬千期待。
作為種業國家隊的代表企業,中種集團一直是國家扶植的重點,政策扶持、海量的資金、高調并購,近幾年相當搶眼,毀譽參半。之前的幾家合資公司多是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市場丟了,技術也沒有換到,一如汽車等行業。本次中種國際確有幾點突破,首先是孟山都將玉米科研、品種和營銷、市場全部注入,很是難得;其次是中種集團停掉所有玉米業務擴展,大有傾盡資源賭一把的決心。相比登海、敦煌與杜邦先鋒的合作,進步很大,低調前行的三北先正達也相形見絀。
合作的共贏點在哪里呢?略猜一二。
中種集團大而不強是眾所周知的,特別是近年玉米業務急轉直下,并購也鮮有作為,基本沒有科研能力,反倒成了沖擊市場的先鋒。綁定大佬孟山都,彌補科研育種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加上水稻轉基因技術的基礎,在未來的市場中豪賭主糧作物的轉基因商業化搶占先機,中種迪卡局部市場的成功和國際化操盤團隊也是中種不具備的,眾多的財務、風控線提拔的領導顯然在業務上難有大作為。
孟山都方面,進入中國大市場,中種特別是中化有巨大的政策游說能力,大佬意在沛公,迪卡系列品種僅僅是敲門過渡,轉基因玉米的商業化才是其終極目標。
主管部門方面,中種國際獲批成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種業發展的糾結,一方面將民族種業列為國家戰略,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自主創新,建設國家隊,另一方面鼓勵"親兒子"與巨頭合作,儲備技術和品種,國際化與狼共舞。
請問,加上眾多院士、專家的奔(ben)走呼吁,轉基(ji)因玉米商業化(hua)還會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