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 (記者錢普貴)"今年產品登記和田間試驗都比去年增長一倍。"11月24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的種子處理與病蟲害防治高層研討會上,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博士李賢賓預測,未來2-3年種衣劑登記數量或會增加一倍,超過900個,而且品種將更加豐富,并將涌現一批新產品。目前國內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的種衣劑市場占比分別為48%、24%、10%和5%.與會專家預測2016年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銷售額將達23億元。
1985年,35%甲霜靈拌種劑在我國取得正式登記,成為首個種子處理劑產品,用于防治谷子白發病。之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種子處理劑產品數量增長非常緩慢,到2000年時僅有5個產品取得登記。2007年之后,種子處理劑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產品登記數量逐年大幅上升,越來越多企業涉足種子處理劑市場。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統計顯示,截至11月,全國共有400多家企業涉及種子處理劑領域,登記產品達375個,較去年增長11.3%(其中臨時登記20個,正式登記355個),企業參與的產品田間試驗申請數量也由去年187個增長到347個。
同時,隨著政策的變動和市場不斷成熟,以往種子處理劑中備受青睞的高毒品種將遭受冷遇,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低毒,更加安全的有效成分。李賢賓表示,2008年前登記產品主要是福。克、多。福。克、克百。多菌靈等含高毒農藥成分的克百威產品。由于不符合農藥低毒化發展的方向, 2009年后,這些產品再無登記,行業轉向吡蟲啉、噻蟲嗪、苯醚甲環唑等中低毒化產品。
記者從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統計的田間試驗申請熱點產品排行表中看到,產品數量位列前五位的分別是吡蟲啉(136個)、噻蟲嗪(88個)、氟蟲腈(77個)、苯醚甲環唑(66個)和戊唑醇(40個)。吡蟲啉和戊唑醇成為企業登記熱門,煙堿類殺蟲劑亦受到追捧申請持續高漲,以噻蟲嗪為例,由于其具有高效、低毒、寬防治譜的特點,年申請量正以100%的速度增長。另一個產品氟蟲腈的申請數量則由2012年22個增長到2013年43個。
即便如此,種子處理劑在農藥產品中只是很小一塊。截至2013年11月,我國登記產品達375個,占農藥產品總量的1.5%,登記企業數量也僅占農藥企業總數的5%左右。
參會人員普遍對種子處理劑市場普遍看好,2012年全球種子處理劑市場為26億美元,到2018年,該產值預計將達44.5億美元,2012至2018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9.2%.近幾年來,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更是15%的速度增長。
"如果我國種子處理劑市場能像歐洲市場一樣達到15%的比例,市場容量將達35億。"龍燈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劉學軍表示,目前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是15億元,僅占農藥市場5%的份額,還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
會議現場,如何規避藥害成為關注重點。劉學軍表示,很多企業只把種子處理劑當成一種農藥、一種簡單的化學品。殊不知,畝成本僅10元左右的種子,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顆粒無收。影響種子處理的關鍵,除了種子質量本身,還有種子處理劑產品及包衣的均勻度、包衣粘附性、正確劑量使用等。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袁會珠也表示,種子處理劑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是安全的,但如果隨意添加其他成分、劑型選擇不合理、有效成分超量使用等,都會帶來藥害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