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周歲的姜淑清,居住在長白縣馬鹿溝鎮太陽村。太陽村地處海拔1270米的高寒山區,這里的經濟作物,除了人參,就是馬鈴薯。
以往,村民靠種植人參維持生活,但是2000年初,人參價格大幅度下落,很多沒有賺到錢的村民,放棄種植人參,只好到外地打工,維持家庭的生計。
在當時人參種植面積大幅萎縮的情況下,姜淑清既要研究、指導舊土栽參,又要鼓勵村民充分利用零散的邊角地栽培人參。在她的帶領下,全村76戶農民,僅有2戶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沒有種植人參,其余全部有自己的參地。全村擁有低農殘人參綠色面積約13萬丈,2012年起貨5萬丈,產水參120多萬斤。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達2.7萬元。
2010年,姜淑清籌資15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1210平方米、建筑面積620平方米的人參加工廠。當年加工人參25噸,創利潤60余萬元。
太陽村屬高寒山區,全年的無霜期在80天左右,唯一適合栽種的農作物就是馬鈴薯,姜淑清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從黑龍江和國外引進了馬鈴薯的種子。
2011年春,姜淑清帶領村里的黨員,成立了光源馬鈴薯合作社,但村民感覺種植馬鈴薯風險過大,都不愿意去嘗試。為鼓勵村民發展馬鈴薯產業,姜淑清自籌資金15萬元,親自去黑龍江省購買馬鈴薯新品種55噸。回來后,她與合作社社員以及周邊村屯村民簽訂了種子賒銷、產品回收合同。2012年春,她又與80多戶社員和村民簽訂了種子賒銷、產品回收合同,并預付定金13萬元。在她的帶動下,全村100%的農戶種植馬鈴薯,總面積約100公頃。雖然由于春寒秋澇,馬鈴薯大幅減產,但馬鈴薯產量仍然達到100多萬斤,產值50多萬元。
為實現馬鈴薯深加工目標,她帶動合作社社員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資200萬元,建起了一個占地4780平方米,建筑面積2248平方米,年加工馬鈴薯500多萬斤的標準化馬鈴薯加工廠。并在當年加工馬鈴薯80余萬斤,產優質粉條10多萬斤,創利潤30余萬元。
東亞駐白山記者 李洪利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