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3年09月16日 05 版)
中國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受制于人才匱乏和有效種質資源不足,而產能過剩限制了種業積累財富的能力和壓抑了投資積極性,甚至劣幣驅逐良幣,形成逆向淘汰,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種業的發展。落實國務院8號文件,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須解決好這些不利于種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歸納起來,問題都指向法律不成熟,國家有必要修改種子法和相關的法規。現行法律法規的最大弱點就在于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不突出,這些有待修改種子法的時候予以解決。要從市場經濟角度審視和修改種子法,發揮商品經濟的杠桿作用,才能抑制產能過剩。市場經濟杠桿的調控力量越強大,行政監管才越有效,越得心應手。
我們不要循著計劃經濟軌道去尋求解決辦法,而要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審視產業發展前景、把握規律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目前,全國有6000多家種子企業,老公司不斷消失,新企業還在涌現,種業仍在吸引投資。在這過程中,不能僅靠行政手段整合資源,更要靠市場機制加上嚴格執法和市場監管,自然會把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做大做強。
國家玉米產業體系自2010年開始調研和實施科企合作,如今發展到44家企業共同參與的合作機制。一開始就抓住了種業發展面臨的人才、種質和技術這三個瓶頸因素,雖然不可能觸動體制障礙,但通過調整運行機制,取得良好開局,而且實質性鋪開,預計幾年后會有更多實質性進展。國家玉米產業體系要總結經驗,推進科企合作,使運行機制朝制度化的方向探索與實踐。
種業發展與改革關聯著科技管理體制,目前要通過創新機制,從基層做起,調整利益格局,利用積極因素為種業發展服務。另外,利用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這個資源整合平臺和公益性運行機制的優勢,通過科企合作,促進商業育種能力的提升。企業要目光長遠,重在能力建設。因為從長遠看,只有素質高的企業才可能長期獲益。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世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