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玉米專家張世煌:育種人才培養亟需貼近產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9-02  來源:  作者:張世煌  瀏覽次數:300
 

《 農民日報 》( 2013年09月02日   05 版)

    張世煌

    筆者曾經與某大學畢業的一位博士交談,他在一家大企業做玉米育種,對玉米商業育種有了初步認識,可畢竟是生物技術背景,用了十年時間才剛剛入門。這對國家和企業都是難以容忍的資源浪費。

    我們可以舉出相反的例子。從歐美受教育歸來的L博士在先鋒公司不過實習兩年,就對玉米商業育種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機制有了較深刻領悟。而在數量遺傳學和常規育種方面受過良好訓練的T博士,雖然工作年限不長,但他的實際能力已經在挑戰全國玉米育種。

    這種尷尬既是教育,也是實踐問題,但更是中國的教育和科技體制弊端造成的。科研項目脫離產業需求;對科技人員的考評以SCI和成果獎勵為導向,越來越不顧產業需求,只顧閉門造車。這壓抑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培養研究生根據導師的需求選課題,作論文。現在,農業院校里一些常規育種有關的基礎性課程因得不到經費支持而弱化甚至荒廢,知識結構不合理,進而影響教育質量。最近幾年,政策越來越尷尬,使科技人員成為一支游離于產業發展之外的獨立的利益群體。

    跟育種沾點邊的學生基本上做分子和生物技術研究,很少有以數量遺傳學為基礎和以田間工作為主、以應用為目標的遺傳或育種研究。作分子生物學研究可以學到新知識,但許多研究生的課題缺乏理論深度,只是做知識積累,成為寫SCI的工具,自己卻很難有智慧啟迪。作研究生時適應老板要求,到了社會上卻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做生物技術研究的學生普遍忽視數學基礎,因而邏輯思維能力弱。從表面看是儀器設備的更新與突破促進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但這背后是數量遺傳學和數理統計方法的長足進步。科技人員如果缺少這方面基礎,便只能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做些知識積累,照葫蘆畫瓢,不敢越雷池。雖然中國育種人才不少,但仍缺少創新能力。或許根源就在于此。

    (作者系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