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眼下正是中國大蒜收購季節。與去年相比,中國大蒜主產區大蒜收購價格下降幅度超過50%,市場價格同比下降三成左右。
山東省金鄉縣被譽為“中國大蒜之鄉”,是中國大蒜主產區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大蒜集散地。金鄉蒜價,一直是中國大蒜市場的“晴雨表”。“今年大蒜收購價格連去年同期一半都不到。”金鄉大蒜現貨交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金鄉大蒜產業信息協會常務會長楊桂華告訴記者,6月份以來,金鄉大蒜價格一直維持在2元/公斤左右。
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2月中旬以來,中國大蒜價格總體呈降勢。7月2日比2月12日下降31.4%,單日同比下降27.6%。其中,河南、山東、山西價格降幅居前,分別為62.1%、59.8%、53.9%。
蒜價“掉頭直下”,讓蒜農種蒜的收益成為泡影。金鄉縣城郊蒜農李久真今年種了一畝半大蒜,總產量3000斤。他介紹,種一畝大蒜,蒜種、化肥、人工等成本大約為2600元。按今年的行情,加上賣蒜薹的收入,勉強能保本。他說,這一年的辛苦,算是白費了。
楊桂華認為,去年大蒜價格較高,刺激了大蒜播種面積的增長,而恰逢今年氣候較好,大蒜迎來豐收,導致今年種大蒜總產量明顯高于去年,市場供需平衡被打破。
出口不振、收購商觀望情緒較重也拉低了蒜價。蒼山縣金億發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家財近年來一直從事大蒜出口業務。受人民幣升值、農產品出口退稅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大蒜出口利潤減少,包括他在內的經銷商收購積極性降低。目前為止,他只收了2000多噸大蒜,不到去年同期收購量的一半。
多種因素相結合,導致中國大蒜價格再次大幅下跌。而蒜價的暴漲暴跌,近年屢有發生。楊桂華介紹,金鄉大蒜的批發價2005年創下7元/公斤的高價,2007年和2008年一路走低,甚至出現0.1元/公斤的“崩盤價”;2009年蒜價觸底反彈,2010年一度高達14元/公斤;2011年蒜價又開始回落,全年行情低迷,2012年反彈至4元/公斤,到了今年,蒜價又跌至2/公斤……
不只是大蒜,生姜、綠豆、大蔥等不少農產品都曾出現過類似的現象,也催生了“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充滿了吐槽意味的新名詞,
卓創資訊農業分析師孫光梅認為,近年來農產品暴漲暴跌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缺乏權威的農產品信息統計和發布平臺,導致大多數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量等信息是一本“糊涂賬”,很多時候農民處于盲目種植狀態,種植面積容易隨價格波動。這使得一些農產品始終處于“高價-擴種-低價-減種-高價”的惡性循環中。
“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既不利于農民,也不利于消費者。”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認為,要擺脫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式的波動,須建立涵蓋農產品種植品種、種植面積、產量等內容的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并及時向農戶發布,建立產銷一體化的運作機制,實現市場需求量與農產品供給量的動態平衡。
“這事做起來其實并不難。”楊桂華說,目前金鄉大蒜產區已經在信息的統計和發布上進行探索。以大蒜入庫量為例,當地產業信息協會將這個涵蓋了7個縣的產區劃分為36個大區,在9月1日結束收購、冷庫關閉當天,向每個冷庫主發放入庫信息表,儲存商填寫之后再逐級匯總,當天就能出結果。他說,這充分說明,摸清產業信息是具備操作可行性的,但需要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保障。
有專家認為,要想讓農產品走出暴漲暴跌怪圈,還必須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并減少中間環節。孫光梅認為,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讓農民在聯合購銷、農技服務、資金互助等方面享受更多便利,增強議價能力和市場風險承受能力。這樣,農民在農產品價格高時可以多一些收益,價格低時則增強風險承受能力,也有利于平抑農產品價格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