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袁隆平”陳志堅在種植田里研究水稻生長情況 東莞日報記者 程永強 攝
人物檔案
陳志堅,男,66歲,東莞市中堂鳳沖水稻科研站站長,中共黨員。40多年來,陳志堅憑著堅韌的毅力,在自己的責任田先后選育出鳳聯4號、鳳聯5號、紫紅稻4號、鳳興絲苗、鳳沖絲苗、鳳香絲苗(中廣香1號)、中廣絲苗等一批優質高產高營養水稻新品種,在東莞市及省內湛江、惠州、江門等市縣和省外廣西、海南、湖南、安徽等省(區)廣泛應用推廣。
他所培育的“紫紅稻4號”、“鳳沖絲苗”、“鳳興絲苗”、“鳳香絲苗”均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他本人也曾獲評省農村科普示范帶頭人、市勞動模范、市道德模范、市農業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市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先進個人。
那個洗腳上岸的開放年代,他選擇留在田里;
后來,眼看著種水稻進入微利時代,他依舊不為所動種地插秧;
如今,在工業大潮滾滾紅利下,他仍守著那片稻田,看著麥浪,聽取蛙聲一片……
這就是常人的不解與陳志堅的堅守。
6月14日上午,這位穿著短褲、光著腳板,看起來黝黑瘦小的老頭,如往日般來到田間地頭,查看稻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眼前這位外表普通的農民,此前竟出席過多次國際會議,一口白話的他,甚至要經過普通話、英語兩道翻譯之后,才能讓外國人了解他所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
他研發出了中廣香水稻,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創造效益逾億元,因此被冠以“東莞袁隆平”之譽。
追夢,圓夢,這是陳志堅維系逾四十年麥田人生的源泉所在。他說,要用實干托起糧食夢,“不僅讓大家吃飽,還要讓大家吃好。”
做麥田里的“守望者”
1978年,與鳳沖村相隔幾十公里的虎門,成立了太平手袋廠,那是東莞首家來料加工企業。
這一年,陳志堅還在鳳沖村大隊里向做得好干得快的社員請教,例如插秧、割禾、打秧等,整天琢磨著如何把隊里水稻搞好,以增產增收。
加上陳志堅父親以前是鎮里農技站的技術員,主要搞水稻科研和生產,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水稻遺傳育種、水稻雜交和選育的知識。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東莞迅速從一個落后的農業縣發展成一個以國際加工制造業聞名的新興工業城市。
與此同時,農業在東莞經濟中的比重急劇下降,如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紛紛洗腳上岸的同鄉們相比,現在東莞種田的人可以說是“稀有物種”,已經66歲的陳志堅是為數不多的堅守者。
現今,相比前些年,陳志堅肩上的負擔輕了很多。三個子女都已經工作了,閑暇時自己會帶帶孫子。
子女們沒有像他那樣繼承上輩的差事,也許對他來說是一種欣慰。培育了四十幾年稻種,付出了多少年華和汗水也毫無怨言,他就是這樣一個農民。
站在他熟悉的田里,撫摸著即將成熟的稻子,陳志堅講述了他與水稻的不解之緣。
培育優質高產大米
他講的第一個故事,是如何破解優質高產大米。盡管這一技術已普及推廣,但放在上世紀90年代,在水稻種植領域,仍是一件時髦的事。
“那個年代,不缺米吃,因為高產,但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越來越好,所以高產的同時更加注重米的優質。”陳志堅說,就當時來說,高產和優質在大米身上,仿佛是一對矛盾體。畝產高的米不好吃,好吃的米卻產量低。
陳志堅認定,自己可以朝著這方面研究,搞出幾個優質高產的大米品種來。
就這樣,陳志堅開始了自己的摸索,但在1995年之前,他的研究項目一直未能突破。
難在哪里呢?首先是缺好種子。陳志堅說,良種是基礎,如果沒有它,什么都白搭。
但并不是陳志堅“一個人在戰斗”,市農業局水稻育種專家以及華南農業大學陳順佳教授多次伸出援手,不光給陳提供指導,還給了良種材料。
接下來,就是良種的育選,培育一個稻種一般需要3到5年。育種大部分工作時間蹲在田間,播種、雜交、觀察記載、選種、核產,其中的辛苦,常人難以想象。下田時雙腳泡在水里,蚊蟲相伴是家常便飯。
陳志堅回憶,有一次出差,回來碰上下雨天,為了調查水稻分蘗準確性,他冒大雨到田間進行分蘗數據調查,每隔5天進行一次。在收集大量田間數據后,陳志堅掌握豐富一手材料,為今后育種工作積累寶貴經驗。
那段日子,陳志堅如果不在家,就是在田里。為此很多人不解,認為搞不出什么名堂,他在外人眼中像是一個“傻子”。
甚至妻子肖啟凡也曾經表達過不滿:“天天被太陽曬,家庭又不理,小孩又不理,沒工錢沒工資,有時真的很氣。”
鳳沖警務區的隊長跟陳志堅是好朋友。他說:“陳志堅就是太老實。我經常勸他改行,來我的大隊做個協警,每月也有一千塊,但他都只堅持自己的。”
1998年,陳志堅推出第一批水稻研究成果鳳聯4號和鳳聯5號橫空出世。
上述兩個品種為東莞在上世紀90年代首個自選自育水稻當家品種,當時市農業局生產科科長李鏡泉陪同陳志堅到各鎮介紹推廣鳳聯4號和鳳聯5號。市農業局的說法是,這兩種稻米產量高、米質好、口感好,抗倒抗病性強,能使農戶種植者增產增收,農戶樂意種植。
鳳聯系列之后,陳志堅的研究并未停止。2005年,陳志堅用“七絲占”、“鳳聯4號”和“金鳳占”雜交育成了新品種“鳳興絲苗”,具有優質高產早熟的優點。
市科技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對該品種的性狀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在同年晚造全省常規水稻品種預試中,該品種由于米質優而脫穎而出,是唯一達到國標、省標一級的預試品種,目前已推廣種植多年。
圓夢高鐵營養大米
到21世紀,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米的優質高產,而是營養健康。
陳志堅說,他經常閱讀一些報紙雜志,留意國內外育種的方向和潮流。有一次,他看到有關中國生物強化育種的報道,通過生物強化卷手段,選育水稻高鐵高鋅的良種,來使人們吃上營養食品。
“大米是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中國人的營養來源有一半來自于大米。但隨著老百姓生活條件的提高和大米加工的日益精細化,使得大米的營養成分大量流失,造成老百姓的營養不均衡,缺乏維生素、鉀、鐵等營養素。”陳志堅說,為此他將這一課題,作為自己攻堅克難的又一目標。
2006年的一天,妻子肖啟凡走過自家的稻田,一位村民告訴她,她家種的秧苗有香味,這令她十分奇怪。
“我老公給我說的是谷子(會香),那個人給我說的是秧苗,還是一尺高,拔秧時她就聞到了。”
陳志堅說:“最后,妻子還是不信,我就搞了一餐煮給她吃,她說真的香。”
這種帶著異香且營養豐富的新品種, 陳志堅將它命名為鳳香絲苗,這一品種很快獲得省水稻品種預試綜合評分第三名,還上了市農業局的網站。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徐健博士,正是中國生物強化水稻組的組長。當時陳志堅沒想到他的鳳香絲苗,引來了徐健博士的高度關注。“按照他們的要求,我送了三個五個有關營養水稻品種到北京進行化驗,結果正是鳳香絲苗的含鐵量最高。”陳志堅說,后來專家向他提供國際水稻所高鐵材料,利用“鳳香絲苗”作母本與國際水稻材料進行“雜交”,向水稻高產高營養目標發起挑戰。
經過五年的奮斗, 陳志堅育成的水稻品種“中廣香1號”正式通過廣西作物品種審定。該品種的最大特點是含鐵量高。據農業部糧食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化驗,“中廣香1號”精米度含鐵量達7.9ppm,高出國內標準7ppm,該品種的成功選育填補了我國水稻史上高鐵項目的空白。目前,“中廣香”牌在廣西貴港市等五個地區種植面積超10萬畝,創造經濟效益達1.35億元。
因為在營養大米方面的突出研究,從2006年起,陳志堅每年都受邀參加HarvestPlus-China(中國生物強化,英文簡稱HPC)年會。
“第一次被邀請時,我心情好高興啊,能夠得到國際認可我的品種,我整晚都失眠。” 陳志堅回憶,第一次年會在北京舉行,因為自己只會東莞白話,而有6成與會者是外國學者,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農民,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先是由妻子肖啟凡翻譯成普通話,再由別人翻譯成英語。
都市水鄉的“稻花香”夢
如果陳志堅不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東莞堅持進行水稻育種,或許他早就名利雙收,但陳志堅依然執著堅守。
陳志堅也承認:“誰不知道這樣很辛苦,但榮譽和熱愛,是不能用得失來計算的。”
陳志堅說,不管怎么說,民以食為天,糧食關系國計民生,新的夢想正在他的內心“起航”。
夢想的靈感,正是來自于他地里的100多個品種的水稻。陳志堅說,有一次他正在田里打理,一個路過的人看到他田里竟有一小撮稻子,呈紫紅色,顯得與眾不同。那叫紫紅稻,是陳志堅保留的一個種源。路人很感興趣,提出能否買幾株,作為盆栽種養,很有觀賞價值。
“我這里有棗紅色的大米、有黑色的糯米,既有食用健康價值,也有觀賞、科普的價值。”陳志堅認為,他的這些寶貝,終有一天會引人關注。
歷史上,鳳沖村在內的水鄉片區土肥水美、生活富足,被譽為魚米之鄉。但在改革開放的工業化洪流中,卻日漸成為東莞強大經濟版圖中相對落后的區域。
與此同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果,就是工廠林立,高樓鱗次櫛比。對于城市的人而言,光鮮后面,伴隨城市化一起的,人口膨脹,鋼筋混凝土壓逼,快節奏生活緊迫,人們需要一個釋放的地方。
2013年初,東莞正式提出打造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生態農業觀光業則將是水鄉經濟區重點打造項目,也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上的一個新突破。
陳志堅的夢想與市里戰略不謀而合,他希望打造自己的都市農業項目稻香游,既能品嘗到綠色健康的營養大米,又能回歸自然,看麥浪,聞稻香,聽取蛙聲一片。
“一直以來,市、鎮等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給予很多關心和幫助,現在政府出臺政策,好項目還會扶持你,如果有老板投入資金加以開發,我這個健康營養大米,可以打造成一個農業品牌,還是有搞頭的,夢想并非遙不可及。”陳志堅說。
記者手記
快樂讓他 堅守麥田40多年
在陳志堅家中采訪,其用來招待客人的香煙,是6元一包的紅雙喜。
這反而顯露出老人的真誠和樸實。他說他把錢都投入到水稻研究上面去了,自己沒有收入,平時都是兒子、女兒給點零花錢,哪里還敢大手大腳呢。
在外界看來,陳志堅的付出,理應得到豐厚的回報。
比如,培育出的新品種,在社會上廣泛推廣,廣大農民受益,但直接體現在陳志堅身上的益處,卻顯得微不足道。
搞了這么多年,陳志堅也算是名聲在外,很多農戶也上門找他買種子,一般說4斤稻種就可以種一畝地,而他的稻谷最多也就高出一般鋪面3至5毛,農戶買去之后,自行留種可連續種三五年。種子賣不出去的話,就只好當糧食吃掉了。
陳志堅是“中堂鳳沖水稻科研站”的負責人,也是唯一一個人,研究站是個體性質的,不具法人資格,既無組織機構,也沒有辦公場所,沒有經費下撥。
但是, 陳志堅一干就是40多年,我問他靠什么堅守?
陳志堅的回答是,其實他有很多改行的機會,但就是放棄不了積累那么多年的經驗和技術,“雖然平時水稻培育工作很辛苦,當看到我育出的種子在農民地頭黃澄澄一片,就覺得這份工作是這么有意義,心中那種快樂,是做其他事感受不到的。”
嘲笑傻子笨,糞土萬金還;貴在志持恒,誓把丹桂攀。 陳志堅













